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或丝状等多种形状,没有芽孢。它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存在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醋的运用中5分钟即可被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进食含有副溶血弧菌的食物可能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称为嗜盐菌食物中毒。临床上,副溶血弧菌引起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和水样便等症状。这种细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栖息在海水中。 副溶血弧菌的发现与1950年在日本大阪发生的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关。这次事件是由于食用了被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导致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此后,副溶血弧菌成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台湾省、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每年都有相当多的食物中毒病例发生。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曲线状、杆状的农杆菌,存在于海水和河口中。当人们摄入该细菌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疾病。副溶血弧菌是氧化酶阳性、兼性厌氧菌,不形成孢子。与弧菌属的其他成员一样,该菌具有运动性,有一个单极鞭毛。 总之,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在海洋中常见的病原菌,摄入后可能引起人类胃肠道疾病。它对酸敏感,在普通醋的运用中5分钟即可被杀死。副溶血弧菌的发现与1950年大阪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有关,此后成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简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目、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腌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
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醋的运用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发现过程
1950年,以日本大阪府为中心的泉州市地方,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及腹泻的症状,原因不明。最后统计共有272名患者中毒,其中有20名死亡。发病的患者全部都食用了大阪府的行商所贩卖的青鱼干,因此当局立刻对这批鱼干进行分析。然而,在鱼干中并未发现任何已知会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因此,当局怀疑有人刻意将毒物混入鱼干中,将这个事件作为刑事案件调查。
由于前一年的1949年才刚发生了并称为“日本国铁三大谜案”的松川事件、下山事件及三鹰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民众的恐慌。有人认为,这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是为了使社会混乱而进行的下毒。然而,在鱼干中并未化验出包括砒霜、亚硝酸盐等任何有毒物质,事件的原因仍然不明。
对此,大阪大学的藤原恒三郎教授从未知感染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使用琼脂培养基培养菌种,并进行动物实验,最后终于从鱼干样品中分离了一种新种细菌,即肠炎弧菌,找出了食物中毒的原因。由于这种新种细菌是日本人发现的,在当时的日本医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当时大多数的日本学者对病菌的概念,都还停留在19世纪的老旧观念;肠炎弧菌的发现震撼了他们。发现者藤原教授用“粗大且笔直,不断的活动”(日语:ふとっちょで真っ直ぐで、よく動き回る)来形容这种细菌的外型。此种病菌与当时弧菌属的代表霍乱弧菌外型差异甚大,因此藤原认为此菌应归类为巴斯德氏菌属,在1951年将其命名为Pasteurella parahaemolyticus并发表。
1955年,日本国立横滨医院的医师滝川在腌渍物中发现了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后来证明与大阪中毒事件的病原菌是相同的。同时,他也发现了这种细菌是嗜盐性的,因此,将此菌的日语名称定为病原性好盐菌(日文:病原性好菌)。
1960年,日本东京及千叶县一带发生了多起因食用日本竹筴鱼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检验后发现病原菌是肠炎弧菌,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对此,厚生省(今厚生劳动省,日本中央政府的卫生主管单位)将肠炎弧菌列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进行相关研究。
1963年,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今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的福见秀雄和坂崎利一证明了此种细菌应属于弧菌属,将学名改定为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同时也将此种细菌的日语名称改为肠炎弧菌(日文:腸炎ビブリオ),沿用至今。
性状
肠炎弧菌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等细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属的成员。但是,肠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征上,有着相当的不同。肠炎弧菌的长度约是0.3×2µm,其细菌本体不像典型弧菌的弯曲状,反而是笔直的棒状(类似杆菌)。此外,肠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发酵,与可以发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细菌不同,这也是区别肠炎弧菌与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由于这个特性,肠炎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呈现亮绿色,与一般弧菌的黄色不同。
肠炎弧菌对酸碱改变敏感,适合生长的pH值约在7.5-8之间,可耐受的酸碱值为pH5-11。肠炎弧菌与霍乱弧菌相同,都喜欢偏碱性的环境,但是与霍乱弧菌不同的是,肠炎弧菌必须要在环境有氯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琼脂培养基时则不需要添加氯化钠)。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盐度约在2-3%,超过10%或低于0.5%均不能增殖。
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温度约在20℃以上,温度在15℃以下时,生长会受到抑制。肠炎弧菌对热的耐受力相当低,使用一般的高温灭菌法即可完成杀菌。因此,因肠炎弧菌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肇因于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此外,肠炎弧菌菌株在低温时也容易死亡。肠炎弧菌不耐干燥(aw=0.948时无法生长),在干燥环境中会迅速死亡。
肠炎弧菌的增殖速度很快,在含3%氯化钠的脑心浸出物培养液中,只要8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而该菌在海产中的繁殖也相当迅速,例如:30℃时,肠炎弧菌在章鱼中从102CFU/g繁殖到107CFU/g仅需六小时。肠炎弧菌的增殖迅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一大原因。
肠炎弧菌拥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染色体(分别有3.2×106和1.9×106个核苷酸碱基对),是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复数染色体的细菌品种。
生物学特性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副溶血弧菌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本菌嗜盐畏酸。最适宜的培养基:温度为30℃—37℃,含盐2.5%—3%(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8.0—8.5。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醋的运用中l一3min即死亡。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临床表现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副溶血性弧菌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肌肉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细菌性痢疾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型。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预防措施与其他细菌所致者似。
1、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
2、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
3、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
4、舟山梭子蟹、蟛蜞、海蜇等水产品宜用饱和盐不浸渍保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来源和传播
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腌咸菜、咸鸭蛋、家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海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保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发病机理
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呈败血症表现。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TRH的反应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性贫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留,引起腹泻。 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有人发现酶病腹泻有关。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感染者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病情一般较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副溶血性弧菌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2、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墨鱼目、海蜇、鱼、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3、地区分布特点: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为副溶血性孤菌食物中毒发病率的高发区。据调查,我国沿海水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但近年来随着海产食品的市场流通,内地也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散在发生。
4、季节性特点及易感性:7~9月常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5、食物的种类:主要是海产品,其中以墨鱼目、短带鱼、虾、蟹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来源:人群带菌者对各种食品的直接污染。沿海地区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及渔民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11.7%左右,有肠道病史者带菌率可达31.6~88.8%。间接污染,沿海地区炊具的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61.9%,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带菌的生食品、带菌容器及工具等的污染
PCR检测
用于检测该菌的PCR方法主要有任意引物PCR(abritrarilyprimedPCR,Ap-PCR)、针对任意引物PCR、多重PCR(muhiplex-PCR)、实时PCR(Real-timePCR)。 1、任意引物PCRMatsumoto等采用任意引物PCR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检测。针对该菌的tdh基因和trh基因一段特异的序列,设计两条引物,
引物1:5’--GGTGCGGGAA--3’
引物2:5’一GTTTCGCTCC一3’
对1977~1998年所收集的22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通过电泳分析发现,1996~1998年收集的22株血清型为03:K6菌株与1996年以前收集的03:K6血清型菌株基因序列有所不同,为03;K6血清型新出现的变异株,并最初出现在孟加拉国。这是目前最简单的以基因为基础的细菌亚分型方法。
2、针对任意引物PCR由于临床分离株绝大多数含有tdh基因,因此绝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tdh设计引物进行特异扩增。1993年,Lee等根据tdh基因设计引物,对36株TDH+株、89株TDH-株以及46株其他弧菌和肠道菌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36株TDH+株全部特异扩增出来,其余菌株都没有扩增;而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量可至40pg 脱氧核糖核酸,并可直接检测粪便标本,无需分离培养,方便快速。1999年,Kim等选择toxR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5’--GTCTTCTGACGCAATCGTTG--3’和5’一ATACGAGTGGTTGCTGTCATG一3’,对14株副溶血性弧菌、14株其他弧菌进行PCR。结果显示,14株副溶血性弧菌都得到一条368bp的特异扩增亮带,而其他菌株没有特异扩增。此外,Venkateswaran等选择gyrB基因设计引物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Cordova等选择pR72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特异性、灵敏度都很好。
3、多重PCR由于不是全部副溶血性弧菌都含tdh基因或trh基因,所以只针对tdh或trh的单一PCR,有时会漏检。多重PCR能全方位高效率地检测该菌。1994年研究人员等针对tdh、trh设计不同的引物对,在同一PCR反应体系内同时扩增tl、tdh、trh。结果显示,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都扩增出tl基因,tl基因是该菌特异的;54%的副溶血性弧菌扩增出tdh基因;只有38.73%的副溶血性弧菌扩增出trh基因;该法灵敏度很高。与其他常规生化方法相比,多重PCR更快速,仅8h就能完成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而且还可改进成定量竞争PCR,对标本中靶序列进行定量。
4、实时PCR常规PCR检测,需要从反应体系中吸取产物做电泳或Southern杂交等试验进行鉴定,转移过程中易污染,造成假阳性,而且耗费时间。1996年,Tyagi开创了一种实时PCR(Real-时间 PCR)。实时PCR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标记有报告基团和灭基团的线性Taqman探针或茎环型荧光分子信标探针,在基因扩增过程中,与产物杂交,此时,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分开,根据能量共振转移现象,报告基团发出荧光而被检测。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闭管检测,减少污染,灵敏度高,并且可以在PCR结束或PCR过程进行同步定性或定量检测,面且可以进行临床大规模快速检测。
治疗措施
1、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水者需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被动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2、抗菌药物 轻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诺类抗菌药物【上述抗生素类可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用须谨慎】。
3、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中毒预防
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醋的运用。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辅助检查
2、便检查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常伴有红细胞,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粪便培养可检出副溶血弧菌,绝大多数迅速转阴,仅少数持续阳性2~4天。
案例
2020年7月15日,广东卫健委通报了广州市6月的1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病48例,无死亡。
参考资料
一起48例食物中毒事件,“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新京报.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