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建京

张建京

张建京,男,武邑县人,1968年生于北京市,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洛阳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文联委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洛阳美术馆画家、洛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金谷印社副社长。

人物经历

张建京自幼受其父亲影响练习书法,少年时代便在洛阳中小学书法大赛中获奖,习字兴趣愈浓。在洛阳理工学院受业于张明坤老师,书法精进,在洛阳市青年书家中显露头角,1992年成为洛阳市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后在1995年以书入画,习昌硕白石笔意,涉及中国花鸟画,出手不俗,与此同时书画并习,兼顾篆刻,不断地丰富完善自我修养与审美志趣,成为年轻的创作型书画家。他书法作品在传承魏晋意度中尤喜明清风范,书法的形式感上新颖而时尚,体现了书法在当下的崭新风貌,展现出张建京的艺术个性与艺术主张。1999年起,因感受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多样与精湛,意趣境界的超迈高远,开始转为山水画。在临摹、写生、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文质彬彬、书卷气象的审美追求。张建京的山水画以传承古代文脉为气息,古风悠远,儒雅飘逸,能在传承古意风貌的同时,体现当代情趣的意象。在画面构成造境中突现了对山水画当代性的思考,在擦点染的挥洒中显示了对山水画新的诠释,同时静溢雅趣之风亦跃然纸上。多年来,他的山水画创作成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在研习与探索中,不断表现着中国山水画负载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趣,追寻着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真谛。广取博收,兼收并蓄,使张建京的山水画创作显现出丰富多变,清新古逸的艺术风貌,从他的作品中,使我们感受到笔墨寄情山林的精神所在。

出版作品

- 河南美术出版社《洛阳道》《宣和遗韵·张建京》;

- 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山水画名家·山水画技法分解图典》《名家山水小品画集》;

- 古吴轩出版社《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佳作选·河南卷》《当代国画名家扇画图典·山水卷》;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彩墨牡丹画法》;

- 荣宝斋出版社《张建京·水墨时态中国新水墨发现大系》等。

发表作品

《美术》《美术界》《国画家》《东方艺术》《艺术状态》《水墨》《美术大观》《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等专业刊物。

获奖情况

教育教学

- 1994年 河南省学生书画大赛园丁奖

- 1995年 河南省国防工业系统优秀教师

- 1995年 河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观摩会优质课

- 1995年 被中国儿童省年基金会授予“小艺术家导师”称号

- 1996年 第七届中南六省(区)美术教学竞赛一等奖

- 1996年 全国首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 1996年 河南省参加第26届国际儿童画展组织辅导二等奖

- 1997年 洛阳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

- 1998年 全国中小学美术课(录像)评比三等奖

- 1999年 西工区少儿美术工作先进个人

- 1999年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辅导一等奖

- 2001年 西工区教学论文一等奖

- 2002年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洛阳市选拔辅导二等奖

- 2002年 洛阳市中小学美术、书法比赛辅导一等奖

- 2002年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优秀党员

- 2003年 全国美术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入选该论文集

- 2004年 洛阳市美术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辅导一等奖

- 2004年 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 2006年 被《中国画拍卖》等杂志读者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画一百家之一

- 2009年 被中国国画家协会评为中国画坛十大新锐青年国画家

绘画

- 1992年 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 1993年 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作品展;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河南省首届山水画艺术展一等奖河南省中国画首次晋京展精品奖;

- 2002年 全国中国画展;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河南展区金奖、全国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中国书法、中国画大展;

- 2004年 河南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银奖;河南省优秀青年山水画家作品展;中原画风代表画家作品展;水墨动向全国中国画学术提名展;

- 2009年 河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盛世丹青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提名展;水墨主义上上国际艺术年展等。

相关文章

艺术解读

王卉

传承与创新一直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山水画领域中,因为传统体系的严密和完备而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代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山水画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与西方艺术观念发生触碰。这种触碰对当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此方面,河南省画家张建京以自己浑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方式,将西方艺术中的某些元素引入山水画创作,为当代山水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建京,武邑县人,1968年生于北京市。毕业于洛阳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张建京修养全面,他好诗词,擅书法,长篆刻,于文人画所要求的诗书画印诸方面皆有所为。早在1991年,张建京的书法作品《行书·自作诗》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此后多次在全国性大展中露面;近些年来,张建京以山水画的创作为主,以其崭新的艺术面目在各级展事、赛事中多次获奖;《美术》《国画家》《美术界》《美术报》《书法报》等报刊杂志相继做过介绍。

张建京在山水画风上的求新,缘于对国画的深思和对于西方艺术的熟知。在美术学院学习的过程中,他大量地接触了中西绘画,对西方艺术和中国本土艺术的精神有了较深的了解。山水画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深深地吸引了他,从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中国画的殿堂,多年来乐耕不辍,多有所得。他深知在中国画领域中创立自我面目的难度,大量地读、临了中国历代经典作品,奠定了自己的山水画基础,并在花鸟、人物等领域皆有涉猎。从传统山水画起步,对布局方式、笔墨技巧、表现手法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意”“境”“神”“韵”等概念有了相当程度的体会和领悟。建京尤喜龚贤之浑厚含蓄,石涛之清越激昂,此二位古贤的笔法、墨韵在其画作中多有体现。

张建京初时所作山水古雅典正,从笔、墨、色到布局、意境均以传统的程式为之。如1999年《山水写生册》及同年所临龚贤、王翚诸家笔意,笔致精微,墨韵深沉;2001年扇面《独钓图》及《清溪访隐者图》,布局精谨,设色典雅;壬午(2002)年《水墨山水册》、斗方《云行水上》等,笔致清雅,意境清幽,对宿墨的运用也颇得其法。

对于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画家来说,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是必然的事。在掌握了传统的笔墨技巧之后,张建京开始致力于此,几年间颇有所得。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中所包含的强烈个性和表现性,与传统山水画的含蓄、隐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触发了张建京对于自己艺术创作的反思,这从2000年《云过晴江图》即可看出端倪。构图的构成性和色彩的表现性是他所着力的两个方面,也是他改观其山水面目的切入点。他没有打破中国绘画中完备而系统的皴擦点染等传统语言,而是在图式、色彩方面力求新意。

在色彩的运用上,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常出现的石青、石绿等颜色做了重新的构建,如2003年《云梦伊阙图 》《艳阳》、2004年《溪潭山居图》、2005年《祥云图》等作品,对传统的用色做了大胆的挑战。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对比色和互补色的运用,使画面显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他对色彩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山水用色的诸多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将山水画中色彩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布局上,他较多地借鉴了西方现代美术中的构成性,使他的画面在笔墨韵致之中透出崭新的审美意趣:《初春图》的大面积单向的墨块排列、《岭上初冬图》中近丘远壑的团块交替,都显示出了画家于此方面的思索。

在对图式与色彩作出探索的同时,张建京从未稍离传统山水的笔墨与意境,他的笔墨依然具有我们所熟知的含蓄浑朴与厚重苍茫。这也是他的山水求新而不脱古、既有独特风貌又有文化气息的原因。他的山水在文化气息中透着当代艺术观念的强烈个性,在形象的构成中又具有中国传统的笔情墨趣。

张建京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显示了一个青年中国画家在民族绘画的发展中任重道远、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他的作品,因其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而引起学术界的认可和市场的关注。张建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特聘书画家,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洛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洛阳美术馆画家。其山水画在当地享有盛誉。作品出版发表有河南美术出版社《洛阳道》、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山水画名家·山水技法分解图典》、天津人美出版社《彩墨牡丹画技法》等。

早在1995年,张建京在洛阳市“牡丹画廊”办个人画展时被方家以600元每张的价格购去一批四尺斗方;此后每年都有人来求画;2000年从美院修业归豫以后,他的山水作品被当地收藏家看好,当地市场相对稳定,至2003年即以每平尺1000元的价格被收藏,2004年底作品价格升至每平方尺1500元,近两年价格稳步上涨,势态良好,以每平方尺2000元的价位被藏家及画廊收购。2007年预计作品价格将会达到每平方尺3000元。随着其艺术的不断成熟,他的作品会有一个相当可观的升值空间。

笔墨文心

作者:郭新伟

癸未年夏末余与师友在洛阳博物馆举办画展,建京兄前后奔波照应,使画展圆满成功,初识兄既成至交,遂常相往来而成莫逆,至今亦不过一年半截,余获益良多而非止于画。

与兄神侃常忘忧于乐庐。乐庐者兄之斋号,据兄所言此乃取《论语》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乐”,合陶渊明之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庐”。由此斋号亦可知其主人胸襟之豁达,处世之坦然,艺术追求之真意所在。乐庐虽不大,却颇为雅静,进门左手半壁书墙,橱内多为画册与字贴;正面靠窗有一画案,案头文房一应俱全;右手满墙为毛毡所封,此乃小大由之墙,墙上常有完成或未完成的字画,谈资亦由这些字画生发开去。

余观其书,风格高古,笔力遒劲,其势连绵若行云流水,形式多样而写之自然,既有强烈之现代感,而又无时人矫揉造作之态,心浮气躁之病。如此书风之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就,当得力于对古代经典法书之深入临习。兄言学艺习书启蒙于幼时家教,奠基于大学,而创作的开始、风格的形成是在工作之后的事。

中国自古书画同源,自宋元以降,习书者亦多善画,善画者书亦精。建京兄习书之余,初亦自习花鸟、山水,颇喜明清之文人画风,心怡于八大、石涛吴昌硕等,然无高人指路,久觉根基薄弱而方向不明。时有友人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于洛阳市引进许多美院教授级的高水平展览,外界丰富而清新的气息搅动着一颗躁动的求知之心,受此影响,遂与好友一道北上求学,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班,师从卢沉贾又福田黎明、崔晓东、许俊、刘庆和毕建勋等众多名师,自此对中国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班上人多偏重一科,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而建京则借此难得之机广收博采,不择细流亦不让土壤,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并对中国画无论是笔墨形式,还是内容意境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年的学习对其来说,当属为艺以来的一个重大转折。回洛后几经取舍,转而主攻山水。兄言原因有二,一是山水画发展至今,画法多样,笔墨丰富,呈载了丰厚的中国文化,体现着深的哲理,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二是寄情山水,林泉高致,可结善缘。单纯而质朴的原因,却昭示着一个人内心真实自然的追求。

其山水画细察之风格多样,约有三类。一为临摹学习之作,从宋元到明清莫不有之,以仿龚贤和宋元山水之作尤为精到和神似。第二类作品,用笔方折,擦笔细腻,色彩清新亮丽,画面时有公共汽车、铁艺栏杆等现代街景出现,当属现代都市水墨的一种探索。再一类作品,用笔圆润,烘染精致,设色古朴淡雅,彰显着河洛大地悠久而厚重的人文气息。无论哪类作品都书卷气十足,现代感颇强,并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

兄自言:这些作品均属探索,语言尚不成熟,风格的形成乃长久之事,作为画家不宜定型过早,不然则易结壳而阻碍发展,现时仍处于学习吸收状态(按:所言极是,当下画家多缺此种心态与作为!)。画面的书卷气是我追求的方向之一,装饰感则受大学所学专业装潢设计之影响,避之不能,亦喜亦忧,若能在画中运用得当,亦不失为理想的手法之一。至于画面内容中的现代景象,是我题材拓展的一个方向,石涛之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古人已将农业文明的表现推向极致,进入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中国画画家如何用传统的笔墨来表现自身的生活和感受,此乃最紧要之课题。而无论何种风格之作,我皆一笔笔画出,无须特技制做,因为只有笔墨才是国画之根本(按:时人有此真知灼见者鲜矣!)。

建京兄天资颖悟,若就画论画稍嫌匠做,其于艺一道原涉猎广博。除书法外,篆刻亦精;装潢设计,时出新意;探究国画,旁及西学,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印象不错;筝声琴韵,流水知音;行文畅达,意趣澹然。众艺若能溶铸于一炉,则丹青自成矣。

文心生相,无穷无尽。笔墨文心,众生殊形。

乙酉年正月于洛阳归一斋 (本文作者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

亦真亦幻的心象与诗情

万红伟

禅宗公案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故事,颇能说明中国人与山水的关系。在中国人心目中,山水“以形媚道”、“与道为一”,似有一种宗教的神明在里面;山水又是和人相亲的,人物品藻与山川之美交相辉映。这种以“体道适性”为主旨的山水观,呈现在中国山水画上,道家重“心”略“物”,神游天地,以超现实的心灵观照现实人生的思想,奠定了山水画重表现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佛家念兹在兹的“苦、空、无常、无我”,则造就了中国山水画里最常见的萧散、清寂、深幽的禅境。山水画走到今天,昔日里推开柴扉、打开户就可以望见的明山净水;而今在工商业的急速发展和人口拥挤的盘踞下,变成了令人唏嘘的异色山川。而曾经,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民弄扁舟”的狂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隐士、“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高士,这些中国古代士族阶层,如今已是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着紧张忙碌的现代文人。他们案头遥对的是城市的喧嚣,脑中经营着纷纭的世事,眉际间偶尔闪现着压力下的倦怠与疲惫,而心底深处,对古代文人那份淡定、从容与悠闲的追慕,对未着污染的好山好水诗意空间的向往,依然那么清晰地在某个不经意的凝思中悄然升起。

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不以状写客观物象的“形似”为归旨,常能取舍、提炼、处理成与自己适性适心之境界。荀子说“性无伪则不能自美”,而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有内在的统一性,荀子强调了艺术在形式上的某种刻意,正是这种“伪”,才有了庄子所强调的艺术观照下自然天地内在之美的真实。张建京的山水画大概就是基于这一思想,他以探索者的勇气和胸怀,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以及心中涌动的蓬勃激情,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崭新风貌。

张建京的山水画如梦似幻,有一种天地化育的混沌初始中,静谧隽永且朴素清新的感觉。寂寂山风迎面扑来,却并不凛冽,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怡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山不雄峻却苍润,景不险奇但动人。那些山、树、湿地、茅屋、风、云,既非古人的模山范水,也非今人改造过的“真山实水”,而是有几分象征性意味又颇具装饰性美感的符号,参差错落地组合在一起。传统上“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形式仍被有机地运用着,但建立起来的,则是张建京理想中的一种空间秩序。每个山水风物独立来看,并没有脱离客观物象基本的形,它们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有些画面,当你定睛细看,不觉莞尔的是,看似古朴淡雅的山水,不经意间会有现代社会的物象符号:景观中极富装饰性的铁艺栅栏;文人雅集的庭院里,现代家居中惯见的地砖;寂朗清明节的山郭丘壑间,若隐若现架设的线杆……。无论是自然之景还是文明之物,都以一种闲适自然的姿态落于纸上,仿佛有着不容置疑的正当性。亦真亦幻的世界,来自于张建京对自然风景与现世生活的真切感应,暗示了存在于现代社会难以理清的真实梦幻。张建京以自己的外在视觉经验为依据,将自己冥思幻想的内在性溶入画作,传达着他天赋秉性里既沉静幽远又平和入世的生命气质。此非随波逐流,也非消极避世,而是自在随缘、消解意识对抗后的旷然与逸味,这也是他在山水画中一种自我“心象的写真”,亦或是一种“梦幻的写实”“胸中之丘壑”。

中国山水画是笔墨技法最丰富而完备一科,历代名家留下了浩若烟海画理、画论和璀璨多姿的笔墨形式语言。但若学不得法,也会令人望洋兴叹,心生迷茫;或是拾细遗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张建京在“师古人”上,沉潜的深,却几乎没有走弯路。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行益较多的是龚贤的笔墨。龚柴丈是清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在今人眼里,他也堪称传统山水画的教育家。他有一整套系统的山水绘画教学法,可谓言近旨远,简明切实。北宋范宽、元四家,董其昌等,也是张建京重点研究的对象。对大传统的眷顾与熏习,成为他画风既有现代意识又无浮泛虚茫感的主要因素。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则给了他更为开阔的视角审视中国山水画向当代性推演的种种可能。他的创作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观照现代人当下生活状态的审美需求,同时吸收和融合一切可能在异质文化营养元素。正如法国当代画家雷蒙·饶可说到“今天,创作应该互相融合、朝着一切可能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片几乎未经开发的广阔领域。独创性寓于变化之中,也同样寓于融合之中,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来。”在张建京的山水画里,这样的融合,隐然若现,又似化之无痕,譬如西方画家保罗·塞尚、博纳尔等的风景画对他的影响:在创作理念上,主观性胜于客体,在表现技法上,丰富的色相变化与明度间的层层拓展,等等,都被张建京借鉴到他的画作中。在他的画里,仿佛能听到睛朗的天空下,微风拂动树叶哗哗地声响,还有水晶般清透的树叶,明灭而有节奏地,闪烁着优美而沉静的光辉。也似能感受到,张建京平和内敛的入世修为里,若淡若疏的山水清音中,蕴藏着的浓浓诗情。

对于张建京来讲欢喜自在的本然生活中,怀抱凝视自然气象的灵敏性情,将寻常之景幻化成笔下理想的超凡境域,也不期然间流露着他内心超越现实的浪漫情怀。“五蕴”之身与实在之景皆不自由,而洗去外尘,开启自性,拓展心灵空间之旅,则是无限自由和无限美好的,也是最接近于生命存在的真实和世界的真相,心的修行绵密不绝,山水画境亦将风光无限。

参考资料

张建京 简历.名人简历.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