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能攀,男,汉族,1973年1月出生,巴中市人,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人物履历

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在成都理工大学水工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学习

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习

1997年7月起,在成都理工学院任教,先后任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党支部书记、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图书馆馆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2021年4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成果

巨能攀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扎实的现场调查和岩土体精细描述为基础,变形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分析为核心,变形控制为手段的地质灾害防治的学术研究思路,并在复杂岩土体建模和稳定性分析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

巨能攀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3篇、EI论文20篇、CSCD论文80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

主要作品

主要论文

[1]不同滑坡样本点和多边形表达模式下的易发性评价.邓明东;巨能攀;吴天伟;文艳;解明礼;赵伟华;何佳阳.地球科学,2024(05)

[2]粗粒土力学特性的大型三轴试验及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模拟.刘重宏;巨能攀;周新;许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02)

[3]滑坡裂缝计时序数据实时异常检测分析.张磊;巨能攀;何朝阳;解明礼;张成强;刘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4(01)

[4]堆积层滑坡多源遥感动态演变特征分析研究.高志良;解明礼;巨能攀;黄细超;彭涛;何朝阳.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4(08)

[5]多因子组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空间精度验证.解明礼;巨能攀;赵建军;范强;何朝阳.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3(05)

[6]吉牛水电站顺层岩质边坡变形体成因机制及防治效果分析.刘瑞庭;巨能攀;刘恒;周新;张成强;王豪.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33)

[7]库水位变化时陡倾软弱顺层岩质滑坡变形机制.张琪;巨能攀;张成强;张建军;柯虎;刘恒.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02)

[8]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隐患InSAR识别技术对比.何佳阳;巨能攀;解明礼;文艳;佐旭明;邓明东.地球科学,2023(11)

[9]滑坡编录表达模式对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影响.田媛;巨能攀;解明礼;刘秀伟;何朝阳.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5)

[10]隧道开挖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响应分析.罗尧晟;巨能攀;张成强;解明礼;何朝阳;陆渊.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2(07)

[1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排序方法研究.解明礼;巨能攀;刘蕴琨;刘秀伟;赵伟华;张成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1(05)

[12]基于无人机的滑坡地形快速重建与稳定性分析.张欢;巨能攀;陆渊;万勋;蹇志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1(06)

[13]疫情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黄健;巨能攀;廖军;石豫川.中国地质教育,2020(04)

[14]陡倾互层斜坡动力损伤能量特征识别方法研究.李龙起;何川;赵皓璆;王梦云;巨能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0(S2)

[15]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级方法对比分析研究.解明礼;巨能攀;赵建军;范强;何朝阳.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07)

[16]滑坡实时监测预警模型调度算法优化研究.何朝阳;许强;巨能攀;解明礼.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07)

[17]基于三维离散元的弃渣边坡变形过程模拟.宋浩燃;巨能攀;霍羽祥;袁斌;陆渊;余志平.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4)

[18]贵州省崩滑灾害影响因子易发区间评价.刘蕴琨;巨能攀;刘秀伟;张成强;解明礼;赵伟华.灾害学,2020(03)

[19]贵州兴义滑坡特征及过程预警研究.白洁;巨能攀;张成强;何朝阳;刘秀伟.工程地质学报,2020(06)

[20]陡倾软硬互层顺向坡强震裂隙发育特征及边际谱熵值响应规律.李龙起;何川;王滔;赵瑞志;巨能攀.岩土力学,2020(10)

[2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PSO-ELM Adaboost算法耦合模型在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李桥;巨能攀;黄健;王昌明.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15)

[22]2019年7月23日贵州水城区鸡场镇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郑光;许强;刘秀伟;李阳春;董秀军;巨能攀;郭晨.工程地质学报,2020(03)

[23]颗粒棱度指标的改进及其对剪切特性的影响.袁斌;霍宇翔;巨能攀;宋浩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0(04)

[24]郑万高铁宜万段边坡危岩崩落破坏特征.黄海宁;巨能攀;黄健;张成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0(03)

[25]弃渣场边坡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失稳机制研究.罗浩;霍宇翔;巨能攀;赖若帆;解明礼;段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0(01)

[26]多源数据滑坡时空演化规律研究——以黄泥坝子滑坡为例.解明礼;赵建军;巨能攀;何朝阳;王俊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0(06)

[27]泥石流大块石对简支梁冲击力修正计算.陆渊;巨能攀;张万泽;袁斌;宋浩燃;黄海峰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24)

[28]基于主控因子分析与GM-IAGA-WNN联合模型的平推式滑坡位移预测研究——以垮梁子滑坡为例.黄健;李桥;巨能攀;许强;王昌明.工程地质学报,2019(04)

[29]川藏铁路长大深埋隧道地应力场反演分析.张敏;黄健;巨能攀;张雨露;张广泽.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04)

[30]苗尾水电站赵子坪岸坡变形失稳的地下水动力作用分析.白洁;巨能攀;张成强;卢向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04)

[31]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风险对比.范强;巨能攀;解明礼;赵建军.地震研究,2019(03)

[32]基于EEMD与SE的IPSO-LSSVM模型在坝肩边坡变形预测中的应用.李桥;巨能攀;黄健;王昌明;赖若帆;剪鑫磊.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12)

[33]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何朝阳;巨能攀;解明礼.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1)

[34]基于ArcGIS的降雨型地质灾害自动预警系统.何朝阳;巨能攀;赵建军;解明礼;范强.人民长江,2018(S2)

[35]暂态水位变化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卢向涛;巨能攀;邓天鑫;刘逸峰.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25)

[36]强震作用下陡倾顺层斜坡倾倒变形机制离心振动台试验.巨能攀;邓天鑫;李龙起;蒋金阳;张陈羊.岩土力学,2019(01)

[37]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模型及其参数反演.黄海峰;巨能攀;蓝康文;李萌;孔伟;郭露遥.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06)

[38]基于降雨过程自动识别的泥石流实时预警技术.何朝阳;许强;巨能攀;黄健;肖洋.工程地质学报,2018(03)

[39]强震作用下中倾外层状岩质边坡动力失稳机理研究.李萌;巨能攀;邓天鑫;蒋彦彬;赖若帆.水利水电技术,2018(05)

[40]陡倾顺层斜坡动力失稳机理分析.巨能攀;李龙起;黄润秋.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03)

[41]基于改进Harris函数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模型.黄海峰;巨能攀;李路;肖金武;李萌;白洁;卢向涛工程地质学报,2018(02)

[42]拉林铁路桑日至加查段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王庆武;巨能攀;杜玲丽;黄健;胡勇.岩土力学,2018(04)

[43]川西地区典型非饱和红黏土的土水特性.蒋彦彬;李龙起;巨能攀;杨豪.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36)

[44]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倾倒变形机理研究.邓天鑫;巨能攀;李龙起;蒋彦彬;卢向涛.水利水电技术,2017(12)

[45]饱水条件下千枚岩软化效应试验分析.赵建军;解明礼;李涛;谭盛宇;巨能攀;步凡.工程地质学报,2017(06)

[46]基于局域网的CAD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何朝阳;巨能攀;蔡国军;刘瑶实验室科学,2017(05)

[47]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刘海军;巨能攀;赵建军;张雪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6)

[48]高密度电法在倾倒变形分级中的应用研究.翟俊莅;巨能攀;赵建军.工程地质学报,2017(03)

[49]软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及其试验研究.黄海峰;巨能攀;黄敏;张成强;朱俊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03)

[50]基于改进Burgers模型的片岩蠕变特性研究.黄海峰;巨能攀;周新;张成强;解明礼.水电能源科学,2017(03)

[51]红层滑坡滑带土经验型蠕变模型研究.黄海峰;巨能攀;周新;张成强.人民长江,2017(05)

[52]离心场中陡倾顺层岩质边坡振动试验关键技术研究.张陈羊;巨能攀;李龙起;蒋金阳;邓天鑫.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09)

[53]陡倾外软硬互层斜坡动力失稳机理研究.邓天鑫;巨能攀;李龙起;蒋彦彬;张陈羊.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36)

[54]深埋长大隧道岩爆预测与工程防治研究.王庆武;巨能攀;杜玲丽;黄健;胡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06)

[55]拉林铁路巴玉深埋隧道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王庆武;巨能攀;杜玲丽;黄健;蒋金阳.铁道建筑,2016(10)

[56]山区平缓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史文兵;黄润秋;赵建军;巨能攀;向喜琼.工程地质学报,2016(05)

[57]考虑含水率的红层泥岩蠕变特性及改进伯格斯模型.巨能攀;黄海峰;郑达;周新;张成强.岩土力学,2016(S2)

[58]桑珠岭特长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王庆武;巨能攀;黄健;杜玲丽;张陈羊.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25)

[59]光栅测试技术在顺层边坡降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李龙起;巨能攀.岩土力学,2016(07)

[60]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力学分析.刘海军;赵建军;巨能攀.岩土力学,2016(S1)

[61]基于智能手机的岩质边坡快速分析方法.王珏;巨能攀;黄健;何朝阳;范强.地质科技情报,2016(01)

[62]倾倒变形边坡层间破碎带土体三轴蠕变试验研究.张浴阳;巨能攀;周新.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01)

[63]堤坝边坡地震反应数值模拟平台与计算方法.冯志仁;唐亮;凌贤长;丛晟亦;巨能攀;黄润秋.世界地震工程,2015(04)

[64]水平岩层软弱基座危岩体演化过程研究.周新;巨能攀;张潇敏.人民长江,2015(22)

[65]片岩三轴蠕变特性及蠕变模型研究.周新;巨能攀;赵建军;刘逸峰.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33)

[66]某尾矿坝渗流场数值模拟及坝体稳定性分析.胡亚东;巨能攀;何朝阳;游昆骏.人民黄河,2015(08)

[67]基于结果验证的信息量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范强;巨能攀;向喜琼;黄健.人民长江,2015(15)

[68]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权重.赵建军;贺宇航;黄润秋;巨能攀.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02)

[69]考虑地震作用方向的危岩稳定性研究.刘海军;赵建军;巨能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02)

[70]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震害特征研究.郑达;梁力丹;巨能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07)

注:资料来源

主要著作

主讲课程

巨能攀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和《工程CAD》等本科生课程。

参考资料

巨能攀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理工大学.2022-03-08

巨能攀.成都理工大学.2024-07-08

巨能攀.中国知网.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