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评传
《辛弃疾评传》是巩本栋创作的评传,首次出版于1998年12月。该书深入探讨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思想与心态,勾勒出作为思想家的辛弃疾形象,并揭示了其词作中所体现的对南宋主和之风的深深忧虑。
内容简介
《辛弃疾评传》主要从对辛弃疾的作品、思想与心态的把握和分析入手,对其所生活的时代及遭际的悲剧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巩本栋,汉族,1955年生,江苏丰县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宋代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
目录
第一章 宋南渡后宋、金长期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及维持
二、宋、金对峙局面长期维持的原因
第二章“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辛弃疾悲剧的一生
一、幼禀祖训,文武兼资
二、“壮岁旌旗拥万夫”
三、《十论》和《九议》
四、四任帅臣,三为运使
五、带湖退居
六、绍熙再出
七、“期思卜筑”
八、最后的恢复机缘与遗憾
第三章“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南归后的心态
一、“无说处,闲愁极”
二、“蛾眉曾有人妒”
三、“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
四、“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
第四章“斜阳烟柳”:辛词的忧患感与责任感
一、“太狂生,转关情”:辛词对重大事件的反映
二、“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辛词对孤独寂寞感的抒写
三、“追往事,叹今吾”:对军旅生活的追忆
四、“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咏史怀古之作中的兴亡感
五、“不平之鸣,随处辄发”:英雄失志的悲慨
六、“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忧生忧世的内心独白
七、“斜阳烟柳”:一段悲哀的种子
第五章 雄奇刚健与深婉雅丽:辛词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一、雄奇刚健与深婉雅丽:辛弃疾词的风格
二、以文为词与兼用安东·比兴:辛词的艺术特征之一
三、古今雅俗并用:辛词的艺术特征之二
四、无法而有法:辛词的艺术特征之三
第六章“雄泰华”与“巧玲珑”:辛弃疾的文学思想与审美情趣
一、“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辛弃疾的词体观念
二、兼融刚柔:辛弃疾的审美情趣
三、“细吟风雨”:辛弃疾的艺术创作论之一
四、多方取资,惨谈经营:辛弃疾的艺术创作论之二
第七章 词学苏轼与转益多师:辛弃疾词的艺术渊源
二、苏、辛比较
三、转益多师
第八章“作诗犹爱邵雍”:辛弃疾的诗歌创作
一、诗学邵雍及其背景与原因
二、辛弃疾诗歌的内容与评价
一、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三、辛弃疾研究述略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作品思想
《辛弃疾评传》通过具体的分析,使读者得以深入辛氏词心,触摸到其思想的脉动。例如,辛弃疾虽然始终不忘恢复大业,但他的词中所体现的,更多的却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独立苍茫醉不归”(《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甚当年,寂寞贾谊,伤时哭”(《满江红·倦客新丰》)等。该书告诉读者,这正是辛氏对南宋主和之风的深深忧虑。又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一词,写词人登上观览胜地赏心亭,不见赏心之意,反惹出“闲愁千”。昔日被诸葛亮誉为“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的城市,只是在诉说着兴亡;东晋时大破前秦苻坚数十万军队的宰相谢安,晚年亦不免遭受谗言。“辛弃疾登临怀古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历史发展的兴衰之象和历史人物的风流难再,其所寓之意更在于深刻的伤今,在于对南宋君臣上下不能乘时发愤、致力恢复的忧愤和悲慨。词的末两句似在写景,实则完全是南宋时局发展的象征。这在当时或许可以认为是辛弃疾的深忧过计,但历史发展的结局,最终正不幸被辛弃疾所言中。作为一位自北南来的年轻士子,在其南渡之初,就能作出如此深远的预见,我们不能不归之于其内心深广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而这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既来自儒家思想而又不限于此。在这里,文学家的辛弃疾和思想家的辛弃疾已合而为一,难以分开。再如,书中对“斜阳”意象的阐述,作者认为,在全部六百多首辛词中,“斜阳”的意象反复出现,给人的印象也尤为深刻,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斜阳”的意象都有一种明显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南宋政局的日趋衰颓,收复中原的日渐无望和整个社会人心的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