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1926年11月11日-2021年11月29日),广东番禺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系主任、教授。历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2021年11月29日,胡景锺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经历

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就读于广西岑南大学;

1948年9月至1950年2月,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并于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于上海沪江大学、上海高校联合办事处、华东高教局任职。

1956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进修结业,同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工作,先后聘任助教、讲师,并担任副系主任职务。

1979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1983年5月至198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1984年11月至1988年12月,任哲学系系主任,并聘任副教授;

1991年起,聘任哲学系教授;

1991年7月,离休。

2021年11月29日3点23分,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原系主任胡景锺,因病医治无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胡景锺长期从事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史研究。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和哲学系主任期间,仍于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积极沟通校内外科研教学资源,并身体力行担负宗教学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的奠基者。

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宗教学类课程的高校之一。1964年,胡景锺就邀请严北溟先生开设了“佛教哲学史”。从1978年起,胡景锺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基督教思想史”课程,和严北溟先生的“佛教哲学史”一道,成为了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之后,最先恢复的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学类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恢复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胡景锺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分析宗教问题,先后发表了《浅论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教会大学》《试论“人”在哲学地位中的演变——从批判神学的历史谈起》等一系列论文,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1984年底,在他的积极筹备下,哲学系牵头成立了跨系的宗教学研究室,胡景锺兼任室主任,这是国内大学中较早成立的专门性的宗教学研究机构。他主编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以宗教哲学经典主题为对象,阅读文本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宗教学者的作品,是学生理解宗教哲学的重要读本。

在担任系主任期间,胡景锺慧眼识才,留下了俞吾金吴晓明等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有效充实了哲学系的教学科研力量,也为哲学学院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离休之后,胡景锺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要认真对待宗教——纪念复旦大学开设宗教课50周年》《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试析“生命教育”的缺失》等忆旧、回眸、思索、探讨类的杂文20余篇,自编了《三叶集》。其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一位老人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从2016年开始,胡景锺用自己的积蓄,在哲学学院设立了桂海奖学金,支持学院的人才培养。

人物评价

胡景锺教授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胡景锺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精力和智慧。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岗位上,胡景锺工作认真,勤恳踏实,严于律己,为复旦大学教学事业,尤其是哲学系和宗教学学科建设,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评)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原系主任胡景锺逝世,享年95岁.今日头条.2021-11-29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原系主任胡景锺逝世,享年95岁|哲学系|大学|胡景锺|复旦大学_手机网易网.网易新闻.2021-12-10

沉痛悼念胡景锺教授.复旦大学.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