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雀(学名:Aegithina nigrolutea),也被称为马歇尔白尾雀鹎,是一种小型鸣禽,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该物种的地位一直在争议中,直到最近才被赋予完全物种地位。它们的叫声多变悦耳,善于鸣啭。

形态特征

白尾雀鹎代表物种的普通亚种雄性成鸟(繁殖羽)全身羽色呈法兰绒浅灰色,鼻须及前额基部绒黑色。眼先,眼周,脸颊部及耳羽区,连成界限清晰的纯白块斑,并稍向后上方,伸延到上颈侧部。雌性成鸟体形较雄鸟为小,羽色近似雄鸟但显然稍为暗淡些。幼鸟体羽暗灰褐色,头侧脸颊部白块斑的界限不甚清晰。虹膜橙红色;嘴、跗与趾、爪均黑色。

生活习性

白尾雀鹎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筑巢精巧,早成雏晚成性。栖于公园、红树林、开阔林地及次生林。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多叶小树的枝间跳动,极隐蔽。

繁殖

白尾雀鹎的巢置于阔叶高大乔木树冠岔枝间,距地面约1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岛4-6月间,在华东区则为5-7月间;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巢构造细致而精巧,呈浅杯状;内壁层是以细枯草、根须、禾本科杂草花穗、植物细纤维等编织而成,中间杂以枯干碎叶片;巢的散逸层由细小树枝、叶柄、树皮碎片组成;巢缘及巢外并覆以伪装与加固物质,如地衣碎片、苔藓植物、蜘蛛网丝、动物绒毛纤维等。通常产卵3-4枚,卵壳颜色多变异,壳呈乳白、橙粉或粉红色;壳表面杂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红色和棕黄色点斑或大小不规则的斑块和渍斑,一般在卵的钝端斑点较密集。卵径为24-26.5mm×17.5-19mm。能见到亲鸟衔食喂育幼雏。

物种保护

白尾雀鹎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