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畏予(1927年1月—2020年6月3日),女,河南唐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中国文艺网终身成就摄影家获得者,新华社原摄影记者。她的摄影生涯跨越了几十年,其作品深入农村、厂矿、学校采访,并不畏艰险爬山涉水到边疆、草原、环境非常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新闻照片。

人物经历

1945年春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和华北野战军18兵团做文艺宣传工作。

1947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

1948任《华北画报》摄影记者,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南下,在《西南画报》工作

1951年初转业,从重庆市上调北京,到新闻摄影局当摄影记者,担任新华社华北分社摄影组组长、北京分社摄影组组长。自步入摄影界大门之日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本职工作岗位。经常深入农村、厂矿、学校采访,并不畏艰险爬山涉水到边疆、草原、环境非常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新闻照片,甚至冒生命危险爬上数十米高的塔架拍摄电工带电高空作业的惊险镜头。因此,她在事业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许多优秀作品入选各种影展并多次获奖,被多种大画册录用,还发表摄影论文多篇,成为中国著名女摄影家之一。她和高帆又是中国解放区有突出成就的夫妻摄影家之一。

1955年回到新华社总社任中央新闻摄影记者。

1973年调任对外组摄影记者。

1978年任香港分社摄影组长。

1982年离休。

1988年3月,牛畏予离休了。之后,她举办了一次影展,其中以两米见方的“西藏自治区原始森林”为最大。如今,这幅照片靠在她家的过道里,平时用一块旧床单盖着,床单上面落满灰尘。另一幅一米多高的“驮运队送物资到边防哨”挂在小客厅,在小保姆的床内侧还藏着几幅。其他照片都已经送给了别人。

2020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自1949至1984年35年间,牛畏予以一位官方女性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视角,不间断地记录着时代的图景,最终形成数量庞大的影像。

在新华社留存的图片之外,牛畏予本人还存下了历年来没有进入编辑视野的大量“废片”,总数约近万张。其类型之丰富、涉及事件之多、时间跨度之宽都令人感叹。现在,翻检、审视这些当年的废片,让人或多或少看到了新闻摄影史的另一面。

获得荣誉

2018年,牛畏予被授予“中国文艺网终身成就摄影家”荣誉称号。

相关事件

去西藏那年她48岁。当年的照片上,她手持林哈夫相机,身穿军装,背倚山崖,目光炯炯。那是在“文革”晚期,动乱的1975年。

“那时许多记者感兴趣的都是政治题材,发稿量大,见报率高。” 而牛畏予却是个“逍遥派”,与世无争,可她家里有一个“走资派”丈夫,好多问题她想不通,也不愿想,但“心情特别不好”。

“我一直向往边远民族地区,在此之前已经去过了新疆、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我想去西藏,到了那个年龄,再不去就没机会了!”

有一天,编辑部开会:“对外报道需要民族地区的照片,可来稿太少。”没人吭声,牛畏予说:“我去西藏!”去可以,但还需征得家人同意,爱人签了字。

同行的还有解放军画报社和西藏军区的两位男同志,三人从成都市 坐上吉普车,沿川滇、滇藏铁路入了藏。

沿着兵站一步步前进,走“搓板路”,吃压缩饼干和罐头,山体滑坡、大雪封山,在翻越日秀拉雪山时,他们在马背上足足颠了一星期……如今,往事在老人心目中都已没什么具体印象了。

辽阔啊!喜马拉雅山脉的雪,雅鲁藏布江的水,那儿的所有景色都让人兴奋!当时,从压抑的北京城来到西藏自治区,老人说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辽阔”。

察隅县的宿营地旁有一所帐篷小学,孩子们在笑,牧民在欢快地跳舞。“别以为这是‘摆拍’的效果,”老人温情地解释道,“实际上,他们平时更快乐。面对陌生人,他们反而要拘谨得多。”藏族同胞的生活很简单,他们自由,快乐,但也很辛苦,剪羊毛、打油茶、做奶皮子。这样的生活让牛畏予产生些许羡慕:“再想想当时乱糟糟的北京,觉得特别遥远,而这西藏真像个世外桃源。日秀拉雪山上的雪莲花真漂亮啊,孤零零地长在石头里。可大多数风光片都不 能见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风花雪月的小情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