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部、东南部,东西横跨31km,南北纵贯32km,总面积为415km²,是以岩溶地貌与洞穴景观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拥有世界大型石笋群、世界天窗群、世界最高的地下溶洞峡谷、中国跨度第二的天生桥、千古之谜鸳鸯泉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以岩溶地质为特征,分布有岩溶峰丛、峰林、水平洞穴、暗河、天窗、竖井、天坑、天生桥、边缘坡立谷、溶蚀洼地等众多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是中国岩溶地质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类型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世界上大型洞穴厅堂数量较多、密度较大的世界地质公园。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由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于2007年11月举行揭碑授牌仪式。201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其为世界地质公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河池市的西北部。介于106°40′21″-107°17′33″E、24°15′00″-24°49′30″N,地势西北高(最高海拔1318m),向东北和南部渐低(最低海拔262m)。主体海拔500-1000m,地形起伏较大,高差一般为300-500m。
气候
凤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2℃,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6.2℃和10.4℃,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1月份,气温年较差16℃;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6.4℃、25.0℃、22.9℃和12.6℃;年平均霜日数为4天。年平均雨量为1550.7mm,降水多集中在5、6、7、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占年雨日的44.5%;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春、秋季多为少雨晴朗天气。雷暴日数60天;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日数为165天,大于等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6天。平均年蒸发量为1232.6mm。地域分布上,久文、乔音等地降雨最多,达2350mm。
地形地貌
凤山县境处于云贵高原南缘,地势大致为及西北部稍高,中南部较低。县内山地均由西蜿蜒而来,分为东风岭、青龙山和都阳山三脉。东风岭自天峨县向南延伸至县境腹地,主峰为五背洞岭,海拔1287.7m,次峰十二坡,海拔1226m,为名山。青龙山起自乐业县边境的南盘江岸,呈西北—南东走向,伸入县西和西北部,主峰基朗山,海拔1317m,是县内最高山,都阳山自东南崛起,经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边界深入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南北纵亘30km,境内无主峰,一般海拔700—900m。全县非岩溶区和岩溶区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56%和44%,岩溶区总面积为771.21km²,其中峰丛洼地709.09km²,丘岭谷地62.12km²。
地质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三叠系。其中泥盆纪至二叠系下统为碳酸盐岩,厚度为1007-3156m,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多种地貌景观,构成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体和核心。而二叠系上统和三叠系以非可溶岩为主,出露在碳酸盐岩的外围区域,为岩溶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大量的外源水,增强水的溶蚀力,有利于扩大洞穴规模。
水文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区所在流域为坡月暗河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岩溶水系统之一,有两支补给,东支源自凤山县北的乔音河;西支为坡心河(支流)。出口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坡月村。流域总面积1485km²,其中岩溶区面积为776km²,枯水期平均流量为5797L/s。
生物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共有各类植物214科、1118属、3014种,有各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8种,已知的野生动物计有5纲、28目、61科、2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7种,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18种。
植物多样性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蕨类植物十分丰富,特别有许多起源古老的蕨类植物,如松叶蕨、小阴地蕨属、莲座蕨、巢蕨等;裸子植物种类也较为齐全,共有8科15属27种,其中重要种包括细叶云南松、短叶黄杉、黄杉、南方铁杉、五针白皮松、福建柏、红豆杉、罗汉松、油杉等;被子植物门种类最多,从地带性植被成分上看,包括热带季雨林种类,如木棉、鱼尾葵、各种榕树等,亚热带常绿林种类,如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冬青科、山竹子科等,温带植被种类,如胡桃科、桦木科、鹅耳枥科、槭树科、落叶栎类等;珍奇植物有银杏、短叶黄衫、金丝李和细叶云南松等。
动物多样性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内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知的野生动物计有5纲、28目、61科、267种,其中有国家保护动物59种。
矿产资源
已发现的矿藏、有硫、金、煤、铜、钼、铁、锑、水晶、重晶石、磷灰石、锰、石膏、硝泥、碳酸钙等。品种储量大,以金、煤、硫磺、大理石最为突出。
主要遗迹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峰丛、洼地、谷地、暗河、洞穴、天窗、天坑、竖井、穿洞与天生桥、岩溶泉等。
峰丛洼地和边缘坡立谷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峰丛洼地以高峰丛、深洼地为特色,是高峰丛深洼地的典型代表,尤以良利、仁安、坡龙、弄者等地的峰丛形态最为优美。峰丛顶点高程605~1090m,峰体多呈锥形,圆润秀丽。洼地以浑圆状及长条形为主,底部高程405~885m,最大深度116~560m。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交界处(接触带)所形成的面积较大的大型谷地,称边缘坡立谷,由于接受非岩溶区溶蚀力、侵蚀力均较强的外源水,在可溶岩一侧容易形成大型谷地。公园内外的边缘坡立谷形态典型、体量较大、底部平坦、可溶岩一侧多为悬崖绝壁,主要有凤城、平乐、中亭、谋爱、江洲等边缘坡立谷。
洞穴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连片分布的峰丛山体内发育有众多的洞穴,是我国洞穴数量最多、大型洞穴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且洞穴内次生化学沉积景观奇特、壮丽。主要洞穴有:江洲地下长廊、马王洞、鸳鸯洞、西西里洞、干团洞、云峰洞、亮洞、黑洞、大洋洞、袍屯洞、恒里岩等。
江洲洞穴地下长廊
江洲洞穴地下长廊是凤山发现的最长洞穴,已测量长度达30km,是中国第三长洞。
主要特点
廊道高大。洞道宽阔、高大,宽、高多在30m以上,最宽115m,最高72.5m。厅堂巨大、众多。发育有20多个大的厅堂,面积介于4000~18500平方米之间。洞内有较多的崩塌现象,有120多个塌陷坑。
发育有环形通道。有至少四个环形通道;旱洞、水洞上下并存,局部地段呈立交桥式。整个洞穴系统至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旱洞,下层为现代暗河。
钟乳石类称丰富,体量较大,十分奇丽、壮观。此外,还有纤巧的非重力水沉积。
马王洞
马王洞位于三门海景区山坡上,洞口巨大,高94m;宽138m,又称“南天门”。马王洞分三层,下层洞为现代地下河,已探测长度7.7km。马王洞通道巨大,前段约500m长的洞穴通道宽度为80~160m;连续2km的水平洞道洞穴高度达150m,其宽度及高度之大均是外洞穴中罕见的。全洞发育有四个大厅,面积7200~38400平方米,体量非凡,十分壮观。此外,洞穴中发育有天生桥、天坑和较多的崩塌坑,成为地壳抬升的有力证据。
鸳鸯洞
鸳鸯洞位于凤山县城东侧,洞穴长度260m,平均宽度107m,面积25200m²;洞穴高度7-55.8m不等,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式洞穴。鸳鸯洞以规模宏大的滴石类次生化学沉积物为特色。洞中石笋数量众多,至少有千余根。石笋高大,有两根高度达29.0m和36.4m,十分雄伟壮观。同时,由于滴水或溅水条件差异或发生变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石笋,观赏价值高。
干团洞
干团洞为潜水带形成的单一通道洞穴,平面呈不规则“V”字形展布。已测量长度3964m,宽度大都高于20~60m,最宽处140m,洞顶呈拱形。洞内发育有三个面积达1.5万~3.7万平方米的洞穴大厅,十分壮观。
穿洞
穿龙岩市位于凤山县城北侧,古时候为步行入城的必经之道,故又名凤阳关。穿龙岩整体上是一个巨型厅堂,长372m、宽96~140.2m,高度47~60m,面积4.15万m²,整个大厅像一个巨大的会议厅,极为壮观。乔音河穿洞而过,在洞穴侧壁不同高程上发育有大型水平边槽。
社更穿洞位于坡心河出口西北面侧山坡上,有砂石路穿洞而过。体量巨大,洞口宽78~142m,高60~76m,长度239m;洞顶上方为峰丛山体及域口,洞顶厚度为25~100m。洞壁指向流痕明显。南洞口附近还发现有早期河流相堆积物。
天生桥
江洲仙人桥桥体横跨两座山梁,外形颇似一恐龙伸长脖子与东端山体亲吻,凤山一江洲公路穿桥拱而过。桥高64.5m,拱孔高度46m,桥厚18.5m,拱孔跨度144m。蚂拐洞天生桥总高68.2m,拱孔高度57.1m,桥厚11.1m,桥宽10,拱孔跨度36m。坡心一江洲公路从桥面通过,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桥梁。马王洞内洞口大厅附近的天生桥,高70m,宽20m,跨度100m,规模很大,是已发现的最大的洞内天生桥。
三门海天窗群
三门海是坡心河出口洞段,发育有四个天窗,其中三个可乘船入内,故称“三门海”,已开发为旅游景区。
岩溶天坑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区内三门海附近不到3km²范围内发育有飞马天坑、半洞天坑、弄乐天坑3个天坑。此外还有蚂拐洞天坑、响水天坑等。
岩溶泉
鸳鸯泉又名鸳鸯湖、公母塘,自古就为凤山“八景”之冠。1945年,“鸳鸯湖”被434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之中。鸳鸯泉位于县城东约1.5km,是两口相隔20多m、水色一清一浊的泉潭。自高处观察,两泉一蓝一绿,色差甚为明显,其成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据初步研究,两泉的水化学性质十分近似,两泉存在色差的主要原因与生物成分(尤其微生物)、泉潭深度、光线单射与反射角度差异有关。
价值与评价
典型性和稀有性
凤山岩溶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典型性和稀有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洞穴系统长度居中国前列。已被探测和测绘学的洞穴长度已达73.3km。江洲地下长廊已测长度37km,暂居第4;随着探测工作深入,有可能进入我国最长洞穴系统之列。
洞穴廊道空间规模属世界级。马王洞具有高度超过150m,连续长度达2km的近水平洞穴廊道;马王洞长约500m的廊道,宽度80~160m;江洲地下长廊最宽处达115m,云峰洞洞道最宽处120m,属世界级洞穴廊道。
洞穴大厅密度大。园区内已发现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洞穴厅堂有7个,位居前10位的有5个。是世界上大型洞穴厅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
规模巨大的洞穴为巨大体量的石笋和石柱的形成提供于有利条件。鸳鸯洞内有数以千计的石笋,有两根石笋的高度分别达到36.4m和29.0m,是世界最高石笋之一。
以群体方式出现的暗河天窗,十分稀有。在坡心河出口段690m内连续出现3个规模甚大、景观优美的天窗群,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旅游价值的珍贵而稀有的地质遗迹。
以江洲天生桥形态十分典型;蚂拐洞天生桥有现代公路从桥面通过,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桥梁。马王洞内天生桥是已发现的最大的洞内天生桥。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区内的高峰丛深洼地,是云贵高原与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垂向和横向水流作用的典型代表。
优美性
类型多样、形态奇特、体量巨大的世界级岩溶景观构成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天窗群、洞穴群、峰丛、天生桥、天坑、暗河等多种奇异景观交相辉映,规模宏大。三门海天窗群4个天窗如串珠般由坡心地下河相连,游客既能从地下河泛舟游览天窗奇观,又可从地表俯视,如深渊般的通天深潭,站在天窗边,脚下是无底深渊,前面是清流带般的坡心河和万顷的坡立谷田园风光,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身后是万峰参天的奇异峰丛,头上是悠悠碧空,洞、天、山、水、田园风光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
主景突出、主次共生的立体交叉景点结构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景观密集,但疏密有致,独立成景,组合更佳。三门海天窗群景区以天窗群为主景,配以世界第一高洞马王洞、穿洞(飞龙洞、社更穿洞)、坡心边缘坡立谷等共生景观,融入红色旅游景点拔哥洞以及长寿文化旅游资源,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风景区。鸳鸯景区中世界级的鸳鸯洞与鸳鸯湖相辅相成,九曲河默默流淌,形成三绝同域的独特景貌。穿龙岩市景区以世界级洞厅的穿龙岩为主景,内龙桃源洼地、引水深洼地、松仁坡立谷似众星捧月,北部有田园风光等人文景观融入。仙人桥景区江洲地下长廊与仙人桥共存,共同构成了观光探险景区,外围有阴阳山、平旺边缘坡立谷等景点衬托。
高、大、全、美,个性突出的景观素质
“高”指美学品位高、科学价值高、遗迹级别高,“大”即雄伟,世界级的大天窗群、大洞穴群、大型廊道、大型地下厅堂以及密集分布的大型滴石类、大型暗河,具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给人以雄浑、崇高的感受;“全”,指山、水、石景观齐全,发展过程全,形体保存完整;“美”,具有雄伟、旷阔、秀丽、险峻、幽深、奇特、野逸等自然景观全部七种审美风格类型。各种景观个性非常突出,既有实体的形式美,又有虚幻的意境美,既有造型美,又有组合美、氛围美。
科学价值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洞穴规模巨大,数量众多,给岩溶学、洞穴学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巨大洞道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马王洞高150m以上的形态规整的洞穴廊道为确定地壳变动的速率和岩溶水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基地。
与世界著名的巨型洞穴相比,类似的大洞道现今出现在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那里的降雨量大,光热条件好,溶蚀作用非常强烈。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北纬24°30'左右,现今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50mm左右,但洞穴规模都与上述二地区相伯仲。深入研究区内巨型洞穴及其他岩溶形态的形成条件,认识环境变迁对岩溶地貌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由峰丛洼地、洞穴和暗河、天生桥和穿洞、天窗和天坑等地质遗迹共同构成有序的岩溶水文-地貌系统,它们之间既有很好的空间分布规律,又有时间上的先后生成和发展的序列可以追寻,是一处极好的岩溶洞穴和岩溶水文地质研究的天然实验场所。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所构造运动抬升地区,洞穴成层性揭示出新构造活动的阶段性。通过区内洞穴、地下河、天生桥等遗迹的系统研究,可以恢复和追溯本区岩溶发育演化史,加深对大型洞穴的形成机制的认识,同时对促进岩溶作用强度与速率的定量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凤山坡心河一带,是世界第五长寿区(巴马)盘阳河长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长寿区的源头部分,三门海景区附近的林那寨、同桂寨、弄列屯80岁以上长寿老人占村民总数的1.9%。长寿因素众多,但在这一地区众多的洞穴,洞内外阴离子数量皆很高。对这些洞穴的环境系统和康复医疗作用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对长寿研究、开发新的康复休闲方式有重要作用。
开发与保护
凤山县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由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于2007年11月举行揭碑授牌仪式。2007年8月成立凤山县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在凤山县旅游局挂牌,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2012年3月,设立中国乐业一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园区管理局,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从县旅游局分离,在凤山园区管理局挂牌,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2017年9月,中国乐业一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园区管理局由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管理调整为由凤山县人民政府管理。2018年5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设立中国乐业一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为百色市和河池市人民政府联合派出机构,规格为正处级。
根据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定位,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开发要遵循“3个控制”的原则。目标控制,地质遗迹的保护是最高目标,任何经济行为必须服从于保护的目的。范围控制,游客容量和活动范围必须严格控制在载客量阈值和所划定的开发区内。行为控制,严格控制游客的参与性行为,尤其在核心保护区不宜开展游客参与性的活动。
相关事件
2021年4月,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督察时发现,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为项目开发让路,造成国家级地质遗迹点和部分保护区域土地被违规审批用于矿产资源和房地产开发,问题突出。一是违规采矿,生态破坏严重;二是违规开发房地产,地质地貌严重受损;三是蓄意调规,保护为发展让路。
2025年4月19日,一名网友和近百名志愿者一起深入地下长廊,参与官方组织的清理积存垃圾志愿活动时,在江洲地下长廊的钟乳石上,发现了被刻字的情况。了解此事后,当地组织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管理委员会、凤山县自然资源局、凤山县公安局等多部门深入实地进行核实处理。
参考资料
深度关注 | 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遭破坏性开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5-05-03
广西河池市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破坏性开采 违规建设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部.2025-05-03
“世界第一长洞”钟乳石遭刻字 留下的可不是“美名”.央视网.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