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容,花生育种学家,农学家。他在花生品种农学分类标准方面做出了贡献,并对中国花生细菌性枯萎病(青枯病)的防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与遗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他还筛选出了协抗青、台山珍珠、台山三粒肉等高抗青枯病的花生种质,这些成果不仅用于生产,也为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孙大容还参与建立了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为未来花生育种潜力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孙大容,原名孙旭东,1922年3月22日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他的父亲孙秀岩是一位爱国军人,在“九一八事变”后担任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十六路军司令,积极参与反侵略战争。孙大容从小深受父亲影响,立志报效祖国。他曾就读于北平东北中山中学,但在七七事变后,随着学校的迁移,他先后辗转至湖北、湖南省贵州省等地,最终在四川威远县定居。1940年,孙大容因政治原因遭受迫害,被送至重庆三青团战时青年劳动服务营接受改造,但他成功逃脱并前往贵阳。1942年,他通过战区流亡学生的特殊考试,考入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开始了他的学业生涯。

职业生涯

孙大容在贵州大学完成学业后,由导师蒋书楠教授推荐,加入了前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开始从事油料作物原始材料(品种资源)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员,并继续专注于花生试验。在他的努力下,农家良种“北京大花生”得以在北京郊区推广种植。在山东莱阳的实地工作中,他提出了浸种催芽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春季干旱条件下花生播种的难题,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除了科研工作,孙大容还担任了多项行政职务,包括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特邀发明审查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等,并在多个学术团体中担任领导角色。他还参与了《作物学报》《花生科技》《中国油料》等期刊的编委会工作,并当选为武汉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主要成就

孙大容在中国花生品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组织全国同行制定了“花生品种科学研究调查项目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中国花生品种农学分类标准”。这项分类标准不仅符合植物学分类原则,而且对于花生的生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花生科技界,并收录于《中国花生栽培学》和《花生育种学》中。孙大容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类研究相吻合,显示了中国在花生分类方面的独特优势。

主要著作

孙大容发表了多篇有关花生及其相关领域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包括翻译作品《落花生》,以及《我国花生的品种资源》《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现状与区域开发》《中国栽培花生品种分类》等。他还参与编写了《国外农业概况》(油料作物部分),为国内外学者了解中国油料作物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资料

孙大容.百度学术.2024-09-30

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中国知网.2024-09-30

花生属多年生野生植物资源保存的研究.维普资讯.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