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育种学》是一本孙大容编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在1998-07出版的书籍。

正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花生生产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 中国花生育种事业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花生研究工作简述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花生育种研究及进展

三 花生的育种策略

(一)育种目标的复杂性

(二)花生育种的艰巨性

(三)花生育种的程序和体系

(四)花生常用的育种方法

第二章 花生的起源 传播和中国花生栽培史

一、花生的起源

二、花生的传播

三 中国花生的栽培史

(一)中国古农书的记载

(二)中国地方志的记载

(三)郑和远航与引入花生的蛛丝马迹

(四)龙花生的栽培证明中国栽培花生的最初来源与欧洲人无关

第三章 花生的品种资源

一 花生品种资源的类别

(一)古老的地方品种

(二)育成品种

(三)人工创造的新材料

(四)特殊变异材料

(五)国外引种

二、国际上花生品种资源的收藏情况

三 中国花生品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一)花生品种资源的收集

(二)花生品种资源的保存

四 鉴定和评价

(一)植物学性状鉴定标准

(二)花生农艺性状的调查项目

(三)抗病性

(四)抗虫性

(五)抗旱性

(六)品质

五 种质创新

(一)高产种质

(二)优质种质

(三)抗病种质

(四)抗逆性种质

小行星3789的龙花生

(一)主要农艺性状

(二)抗病性

(三)品质

第四章 花生的品种分类

一、花生品种分类研究历史与进展

二 花生品种农学分类的主要依据

(一)开花与分枝习性

(二)主茎开花性

(三)生育习性

(四)叶片

(五)茸毛

(六)荚果

(七)种子

三、花生品种的农艺学分类检索

四 中国花生品种类型及其典型性状

(一)普通型花生

(二)龙生型花生

(三)珍珠豆型花生

(四)多粒型花生

第五章 花生的开花生物学

一 花生的花序和花器

(一)花序

(二)花器

花生花器的发育过程

(一)花器发育与品种类型的关系

(二)孢原细胞的分化

三 花生的开花

(一)开花受精过程

(二)花生的开花与环境

(三)花生的地下花

(四)花生的异花授粉

四、花生花粉的发芽

五 花生的受精和果针形成

(一)受精过程

(二)果针的形成和入土过程

(三)影响果针形成和入土的因素

六 花生荚果的发育

(一)胚和胚乳的发育

(二)果皮和种皮的发育

(三)成熟种子的形态结构

(四)影响荚果发育的环境因素

七 花生的杂交技术

(一)去雄授粉的常规技术

(二)去雄授粉的一些新技术

第六章 花生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一 栽培种花生的细胞遗传基础简述

(一)栽培种花生的染色体

(二)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三)栽培种花生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状

二、花生质量性状的遗传

三、花生的遗传力

四、花生的杂种优势

五、花生的配合力

六、花生性状的相关

七 花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

(一)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标记

(二)基因导入与转化

(三)植株再生技术

(四)外源基因转化体的筛选

第七章 花生的引种

一 花生引种的一般规律

(一)气候相似原则

(二)生态相似原则

二 引种的方法

(一)材料的搜集

(二)检疫工作

(三)引种试验

三 我国花生引种的成就

(一)伏花生

(二)狮头

(三)白沙1016

(四)粤油551

(五)天府3号

(六)海花1号

(七)其它

第八章 花生的系统育种

一 花生单株选择的性状指标及依据

(一)丰产性状

(二)株型

(三)生育期

(四)产量的稳定性及品种的适应性

(五)优良的品质

二、花生单株选择的技术环节

三 系统育种的程序

(一)选株

(二)株行鉴定试验

(三)株系比较试验

(四)品系比较试验

第九章 花生的杂交育种

一 亲本选配

(一)花生亲本选配的一般性原则

(二)我国花生杂交亲本选用的经验

二 杂交方式

(一)单交

(二)三交

(三)双交

(四)四交

(五)回交

三 花生杂交的种类

(一)品种间杂交

(二)变种间和亚种间杂交

(三)种间杂交

四 杂种后代的选择处理与改良育种法

(一)系谱法

(二)混合法

(三)派生系统法

(四)单粒传法

(五)综合品种

(六)多系品种

(七)双列选择交配法

(八)聚合杂交

五 花生杂交育种的典型程序

(一)原始材料圃

(二)杂交圃

(三)杂种圃

(四)选种圃

(五)鉴定圃

(六)品种比较试验

六 花生高产育种及其相关研究

(一)花生高产株形架构

(二)花生高产的生理基础

(三)花生的共生固氮作用

第十章 花生的辐射育种

一 我国辐射育种概况和成就

(一)创造了一批优异的花生种质资源

(二)选育了一批优良花生品种

二 花生辐射育种的特点及效果

(一)打破性状间的紧密连锁,实现基因重组

(二)后代稳定较快,育种年限较短

(三)可以有效地改良花生的某些农艺性状

(四)方法比较简单易行

(五)辐射诱变的方向和性质难以控制

三 花生辐射育种的遗传基础及突变性状的遗传

(一)遗传基础

(二)突变性状的遗传

四 影响花生突变的因素和条件

(一)辐射诱变源

(二)辐照材料

(三)照射剂量与剂量率

(四)环境条件

(五)照射方法

(六)M1代种植密度

五 辐射育种的程序和选择方法

(一)突变世代的划分

(二)原始材料的选择及各世代群体的大小

(三)辐射育种的一般程序

六 提高辐射育种效果的几条途径

(一)辐射与杂交相结合

(二)辐射与细胞组织培养相结合

(三)辐射与种间杂交相结合

第十一章 花生的抗病育种

一 花生抗叶斑病育种

(一)花生叶斑病的分布和危害

(二)花生抗叶斑病的种质资源

(三)花生叶斑病的抗性遗传和抗性机制

(四)花生叶斑病的抗性育种

二 花生抗锈病育种

(一)花生锈病的分布和危害

(二)花生抗锈病的种质资源

(三)花生抗锈性的遗传和抗性机制

(四)花生的抗锈病育种

三 花生抗网斑病育种

(一)花生网斑病的分布和危害

(二)花生网斑病的抗性资源和抗性机制

(三)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鉴定选择方法

四 花生抗青枯病育种

(一)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和危害

(二)花生抗青枯病的种质资源

(三)花生抗青枯病的遗传和抗性机制

(四)花生青枯病的抗性育种

五 花生抗病毒病育种

(一)花生病毒病的种类、分布及危害

(二)花生抗(耐)病毒病的种质资源

(三)花生病毒病的抗性育种

六 花生抗黄曲霉育种

(一)花生黄曲霉病和黄曲霉毒素

(二)花生对黄曲霉的抗性及其遗传分化

(三)花生抗黄曲霉育种

第十二章 花生的抗旱育种

一 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花生对水分的需求

(二)干旱对花生营养生长的影响

(三)干旱对花生生殖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四)干旱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五)干旱与花生病害

二 花生对干旱的反应特性

(一)品种类型与水分胁迫反应

(二)花生抗旱性的形态与生理指标

(三)花生抗旱反应与耐热性

三 花生的抗旱育种

(一)花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抗旱种质的筛选

(二)花生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第十三章 花生的品质育种

一 花生品质要面向市场经济

(一)花生市场贸易

(二)出口花生品种的改良与更新

(三)世界花生市场发展趋势

(四)出口花生的质量标准

二 花生的品质性状

(一)花生的粗成分

(二)花生种子的内含物

三 花生品质性状的遗传

(一)脂肪含量的遗传

(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

(三)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四)氨基酸含量的遗传

四 花生品质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一)品质育种目标

(二)花生品质育种技术

第十四章 花生的近缘野生植物

落花生属植物的原产地

(一)花生属的起源地

(二)原始种群分布

(三)种群分布地的变迁

二、花生属植物的组系划分

三 花生属野生植物的搜集与保存

(一)搜集

(二)保存

(三)我国的引种保存研究

四 花生野生种的细胞遗传学

(一)花生区组二倍体种

(二)四倍体野生种

(三)其他区组

五 花生属野生种的进化

(一)生态适应性

(二)种质多样性

(三)染色体组进化

落花生属野生种的优异种质

(一)抗病性

(二)抗虫性

(三)优良品质

第十五章 花生的远缘杂交育种

一 花生远缘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一)亲缘关系与杂交亲和性

(二)影响杂交亲和性的染色体倍性差异

二 亲和种的远缘杂交

(一)六倍体(6x)途径(A′A′AABB)

(二)花生良种推广的关键因素

八 花生良种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十章 展望

一、进一步深化花生种质资源研究

二、加强花生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三、加强花生蛋白质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四 建立新的育种体系 提高花生育种活力和水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