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化石,古时称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是确立世界性标准剖面的重要化石。中国三叶虫化石丰富,是早古生代地层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三叶虫是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1厘米至米),生于寒武纪(距今约5.7亿年),至奥陶纪(距今约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距今约2.52亿年)。三叶虫化石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地层所含三叶虫具有差异。在下寒武统中,以莱得利基虫为代表;中寒武统中,有叉尾虫、毕雷氏虫;上寒武统中有蝙蝠虫蝴蝶虫等。中国三叶虫化石多分布于山东省的张夏、天崮山馒头山等地(因为这些地区是寒武世地层较发育的地区,尤其是中、上寒武统,分布面积广、地层发育齐全)。

三叶虫化石色泽古雅、温润厚重,可以用来制作砚台等工艺品。

现状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甲壳质甲壳亚门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形成环境

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现代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品种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历史

国内历史记载

古代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燕子石的特点是: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据传,春秋时代《阙子》一书记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性,草匮,巾一袭,客见之,侥而掩口,卢胡而笔,曰:此燕石也,与瓦瓷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唐 李贤 注《后汉书》引《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谨。”

清代文人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一书《谈艺》篇中首次记载了泰山燕子石,即三叶虫化石,“背负一小蝠、一蚕,腹下蝠近百,飞者、伏者、肉羽如生,蚕右天然有小凹,可以受水;下方正,受墨。公制为砚,名曰:‘多福砚’”。由于三叶虫总是与其他海洋动物的化石一起被发现,因此它们看来全部在海洋中生活。在远古海洋中三叶虫的生活环境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今天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西方历史记载

国外研究三叶虫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98年。当时,鲁德把一个头部长有三个圆瘤的三叶虫化石命名为“三瘤虫”。到了1771年,瓦尔其根据这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即身体从纵横两方面来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纵向上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横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边的侧叶部分,因而给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三叶虫”。

发展现状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为止每年还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一些美洲原住民部落认识到三叶虫是水生动物,他们称三叶虫为“石头里的小水虫”。

2022年5月,经过两年多研究,中国科学家在位于滇东北地区的云南省镇雄县,首次发现华南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为全面揭示华南板块西缘的海洋生物面貌提供重要窗口,这也进一步证实区域环境恶化时古生物“避难所”的存在。

评论

且不说该“愚人”爱石之举与当时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单就“燕石”来说,是否可以假设就是现代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东省分布很广,而《阙子》记载这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齐国首都)西北,虽然晋朝文字家郭璞(276-324)《山海经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燕山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区,多溢口,富矿藏)。那么,“宋之愚人”又怎能在远离燕山的山东得此燕石呢?是什么人带到山东来的呢?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说明当时的赏石之风已经非一般之滥觞了。这个总是在此我不做考证,只是提一下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恰当的发现和说法。尖于梧台,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仅供参考:文献记载,梧台是当时齐国的“国宾馆”,是齐王议事、会客和游乐的地方,也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公元前517年,孔子在此耳闻目睹了齐国韶乐的演奏盛况,陶醉神迷于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味”,并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曲,舜是东夷人,也是如今鲁东南人的祖先,韶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是磐石击打出来的。孔子爱石是否与此有点关系呢?

特大化石

一块距今4.5亿年的特大“三叶虫”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只三叶虫,这块化石昨在镇江贡吉康老人家中“露脸”,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这块“三叶虫”化石,长81.1厘米,宽41厘米,厚3厘米,重30余公斤。化石板上嵌着50余只“三叶虫”,虫的身躯、翅膀清晰可见。据省地质研究所一位地质专家称,“三叶虫”属海里游移和漂浮动物,开始出现于早寒武纪世,古生代末全部灭绝,其化石是划分地质时代的主要标准,在地质博物馆里或许能见到,而为个人收藏却少有,尤其像这样特大型“三叶虫”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

贡老先生告诉记者,这块古生物化石,是他90年代初从山东省一位农民手中征得的,已尘封家中10多年。

参考资料

湖北宣恩发现5.6亿年前三叶虫化石.金台资讯.2024-04-08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滇东北发现4亿多年前古生物“避难所.今日头条-新华社客户端.2022-05-13

二叠纪末大灭绝前后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2025-04-26

什袭而藏的解释|什袭而藏的意思|汉典“什袭而藏”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3

燕石的解释|燕石的意思|汉典“燕石”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3

三月不知肉味的解释|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汉典“三月不知肉味”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