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继正

张继正

张继正(1918年—2015年),祖籍四川华阳街道中国国民党元老张群之子。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交通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台湾财政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秘书长、“台湾“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1937年,张继正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德国美国留学,1938年转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土木工程;1942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任教于四川大学。1944年,张继正加入中国青年军,后赴台湾任敌伪产业清理委员会技正。1953-1958年,张继正任台湾大学教授及“行政院工业发展委员会”专委。1959年起,张继正历任“美援会”处长、“经发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台湾财政事务主管部门“次长”、“经合会”委员兼秘书长、台湾财政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1973-1976年,张继正任“经设会”主委,后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秘书长(1976-1978)及国民党中委(1976-1993)。1978-1981年,张继正任台湾财政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专注于财政管理。1977年,“经设会”改为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经济建设委员会,张继正仍兼任委员职务。1982年,张继正担任“中央信托局”理事主席,1984年任“台湾“中央”银行”总裁。2015年,张继正在台北市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张继正出生于今上海市,是张群长子。1937年,张继正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德国美国留学,原打算留学学机械,因其父亲张群认为50年内中国机械科学不可能发达,于是改学建筑,遂于1938年转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土木工程;1942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任教于四川大学。1944年,国民政府为动员10万青年从军,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张继正响应号召加入中国青年军,期间被203师擢升为上尉连指导员。

从政生涯

1946年,张继正担任了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的设计委员。1948年,张继正到了台湾地区后,任台湾地区美援运用委员会专门委员、简任技正、副处长等职务,后升任处长,助理秘书长及秘书长。1948年6月,美援运用委员会成立。为了调查台湾地区的美援计划需求,美国组成工业调查团进行实地勘查。张继正因担任台湾地区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美援运用委员会”技术处专门委员,随团陪同参观,期间与兼任美援会技术处副处长的李国鼎结识。

1953年,经济安定委员会下成立了工业委员会,他受该会召集人尹仲容的邀请,前往工业委员会担任专任委员,而李国鼎则担任该会专任委员兼一般工业组组长,自此张继正与李国鼎开始正式共事。后来,美援会改组,李国鼎出任秘书长,张继正则接任秘书处处长。1963年,美援会再次改组为台湾地区财政事务主管部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李国鼎升任经合会副主任委员,张继正则继任秘书长,两人共同推动了包括美元运用、外汇改革、成立加工出口区以及奖励投资等政策,为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3年,经合会改组为台湾地区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经济设计委员会”,张继正继续在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专门负责经济设计,张继正兼任该会主任委员直到1976年。

1976年至1978年任台湾地区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秘书长”,同时。他还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1976-1993年)。随后,他转任台湾地区财政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1978-1981年),致力于财政管理。1977年,经济设计委员会改为台湾地区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经济建设委员会”,他仍兼任委员职务。从美援会、经合会、经设会到经建会,张继正得到尹仲容的提拔重用,与李国鼎共事相知,投身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与执行,为台湾地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张继正的职业生涯更加多元,既担任了“中央信托局”理事主席(1982-1984年)和“台湾“中央”银行”总裁(1984-1989年),又在“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会中担任董事(1983年),并成为了台湾地区领导人幕僚机构“国策顾问”(1981-1993年)。1984年6月至1989年6月,张继正在担任“台湾“中央”银行”总裁期间,台湾地区因受到美国压力,取消了各种贸易优惠待遇,并被强迫新台币升值以降低对美的大额贸易逆差。这一时期,台湾地区外汇管制大幅放宽,新台币在其任内由39元兑1美元升值到26元。

1988年,以张继正为首的中国台北代表团出席了亚洲开发银行第21届年会,时任中国临时理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邱晴也率团出席,这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高级官员一同出席国际会议的先例。晚年,张继正继续在政治领域发挥余热,1989年担任“台湾“中央”银行”顾问,1993年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

人物逝世

2015年,张继正在台北市病逝。

相关争议

政策执行

张继正在担任“台湾“中央”银行”总裁期间,面对台湾地区经济的复杂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挑战。他主导了新台币缓慢升值的策略,并辅以强力冲销措施,旨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尽管这些政策在维持经济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特别是,热钱流入和投机行为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台湾企业的理财观念和财富分配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通货膨胀问题逐渐凸显,“台湾“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力度控制货币供给,以遏制物价上涨的趋势。张继正公开表示愿意牺牲经济增长以控制通胀,显示了他对经济稳定的坚定承诺。

内部管理

张继正在担任“台湾“中央”银行”总裁期间,由于缺乏金融资历和经济专业素养,使得他在决策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此外,“台湾“中央”银行”内部高层官员之间存在分歧,需要他进行裁示,这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工作难度。张继正的领导风格被描述为“无为而治”,他倾向于尊重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指示,并在重大决策上保持谨慎。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台湾“中央”银行”内部的施展空间,使得“台湾“中央”银行”的决策举措有时显得混乱和缺乏一致性。然而,张继正个人的操守清廉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台湾“中央”银行”和台湾地区经济做出贡献。

外部沟通

在外界看来,张继正在担任“台湾“中央”银行”总裁期间的举措并未能完全赢得民意和舆论的普遍认同。一方面,他面对的经济挑战和政策执行难度使得“台湾“中央”银行”在应对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和争议;另一方面,他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方式也引发了外界的不满和批评。张继正注重媒体的报道,但不愿接受采访,且对错误报道的指责方式较为直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中央”银行”与媒体的关系。此外,“台湾“中央”银行”在处理外汇储备等敏感问题时表现出的沟通不畅和轻忽草率也引发了外界的质疑和批评。

家庭成员

父亲

张群(1889年-1991年),字岳军,四川华阳人。中国国民党在重庆最后一任西南军政长官。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国民政府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长等职。1937年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1940年11月,任军委会成都行营主任兼四川省主席。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方面的谈判代表参加国共双方重庆谈判。1946年4月,兼任军委会重庆行营代主任。先后筹建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川康兴业公司等,并任常务委员、董事长等职。1947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49年1月,任国防部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同年4月改任行政院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1月30日重庆解放前夕,到成都市去台湾。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等职。1991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日关系与美国》《我与日本七十年》等书。

母亲

马育英,基督徒,为人慈善,乐于助人,1949年随张群一块去了台湾。

夫人

杜芬,是张大千的女弟子,擅长制作西餐,常以西餐待客。她烤的牛排,风味甚佳,备受称道。

弟弟

张继忠,曾前往澳大利亚雪黎大学留学,攻读电机工程学,获得学士,回台湾原任电力公司工程师,后改学神学,改任浸礼会牧师。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在政治经济界,张继正是位温文尔雅的绅士。(《台湾迈向市场经济之路》评)

张继正算是中国国民党大员第二代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新安晚报》评)

“他性格耿直且敢于直言,被形容为‘不担心自己的去留’,为人端正无私,做事讲求原则,凡事都从整体利益出发考量处理事务,深思熟虑,深受同仁爱戴和敬重。他的生平经历与台湾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财经资历完整,从经济安定委员会美援会开始,历任财政、金融等部门的重要财经官员。”(颜清梅评)

参考资料

歷屆理事長.中國工程師學會.2024-08-15

..2024-08-30

..2024-08-11

学科史话 | 1917-1937,同济交通综合体系初具形态.同济大学.2024-08-05

【中国不能亡】“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1

..2024-08-11

张群.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24-08-05

国民党早期要员后代现状.新浪网.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