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是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本儿科著作,作者为清朝陈复正,2006年由杨金萍整理出版发行。书中整理辑录了古代儿科学的一些主要内容。总结了前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对小儿科常见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中医儿科专著。由清·陈复正编撰。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全书共6卷。卷一论述儿科中关于指纹、脉法及保产、调护、变蒸等内容。卷二~四为儿科主要疾病及杂证、疮疡的辨证施治。卷五~六介绍经陈姓增删的《万氏痘麻》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首。
卷一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卷二-四分述儿科多种病症(包括内科杂症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验方及外治法等;卷五-六为作者删订《万氏痘麻》的各种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则。作者还对指纹的临床意义,惊风和伤寒痉病,杂病诸搐等证治的鉴别,儿科用药特别是寒冷药的应用等理论问题,阐述了人见解。现存7种乾隆刻本,40种清刻本中多种为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本书医论简明,方治详备。除收集了前代小儿科文献、民间医疗经验外,并结合陈姓多年临证实践,“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而成,故日“集成”。
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十五年(1750)登云阁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及基层医生参考使用。
《幼幼集成》为中医儿科专著,是汇集儿科诸家之说,并参以己见编撰而成。其无论是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发挥。特别是在惊风辟妄,以及痉病的治疗方面,独具卓见,既有补偏救弊之功,又有临床实用参考价值。其对万氏麻痘、及小儿脉诊、指纹辨证等,都有重要的发挥。收方即有正方,又附有简便经验之方,颇为实用。故该书为小儿科重要的临床参考书,颇值一读。
作品目录
摘要
凡例
一幼科之书几于汗牛,其惊风之传,诚多谬误。喻嘉言、陈远公、程凤雏业已辟之,指出病痉,惜未申明病痉之由与治痉之法,仍无着落,不足服人,予兹彻底揭破,以伤寒病痉,杂病致搐,并竭绝脱证分为三则,以搐字概之∶曰误搐,曰类搐,曰非搐。条分缕晰,证治判然,名目既正,庶治疗不惑。周虚中曰∶开此三大法门,可济无穷夭扎。一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说,乖误相承,流祸千古。后人误以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古初禀受敦庞,贻害犹浅。今非昔比,怯弱者众,古方今病,每多龃龉,是故聊为删订,非敢轻前人而执己见,盖亦因时制宜之用也。一胎婴芽嫩之姿,乍离母腹,如水上沤、风前烛,防护稍疏,立见殇夭。而幼科所用毒劣之方,令其暗损真元,阴阳荣卫,即侥幸得生,而精神已耗,一生虚怯,莫可补救,况复不生者多。兹于劫夺之方,毒劣之味,概行删去,而易以反正逆从之治,无辜赤子,或可免衔冤于九地。一《颅》肇于东汉卫沈,而成于宋人钱仲阳,其能用仲景地黄汤治赋禀不足,以七味白术散治泻利作渴,岂不卓然有见。
门人某隐其名,存浓也,假托其名,辄用霸方劫夺,致人夭枉,遂致贻讥后世。兹为用其所长,去其所短,非敢好为节略,实所以成仲阳之初志。一幼科惟从惊风摹拟,而伤寒门类全然遗弃。故学人但知有惊风,不知有伤寒,毫芒千里,害岂胜言!独程庞统能见及此。兹并入,以备酌用。痘疹为幼科切要,诸家多不经意,或另立一门。学人以为源流各别,不复留心讨论,今并纂入,使知痘实幼科本有,不敢不经心体察。一痘科之书,如冯氏、陈姓、聂氏、翟姓、万氏,虽皆不为无见,而实繁简不。又惟万氏明显,可以济急,惜原板毁于明末,康熙帝二年复梓者,则亥豕盈篇,鲁鱼过半,诗歌叶韵全亡,证论先后重复,识者鄙之,予甚惜焉。因为详悉删润,纂入以成全璧。一火功为幼科第一要务,济急无捷于此。奈从前所传,悉犯关门逐盗之戒,不惟无济,而反有害。今以异授神火,绘图作歌,公诸同志,急迫之间,可以回春顷刻。一治疗自有正方,其未尽者,复以经验简方并外治之法,附于方后,内有起死回生之诀,若能留心记览,随宜酌用,其利无穷。一是书不但为知医者设,即不知医者,亦能用之,盖理路通畅,用方简切,并无幽渺难明之说。家置一册,可以对证调治,自利利人,不无小补。一是书虽云编辑,而幼科家言,又未敢尽信以为确。其理明义畅,有裨实用者取之,浮泛不切者去之,间有未妥之处,即参以鄙见,并素所经验者成全之。故难分某段为何人之言,非敢掩人之功为己有也。
盖幼科非方脉之比,以其病因疾苦,莫能告人,一匕下咽,死生立判,故不敢不为详慎。是书斟酌去取,颇为得宜。一是书文义荒疏,由予幼时未尝学问,只以无辜夭扎,不忍坐视,所以忘其固陋,不禁率意言之。语虽不伦,理虚非诬,明者幸毋以是见薄,第原其忠爱之心而赐之规正,是亦荛之幸也。
赋禀
:夫人之生也,秉两大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是故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五行运于内,一曜明于外。乃至精神魂魄,知觉灵明,何者,非阴阳之造就,与气化相盛衰。然天地之气化有古今,斯赋禀由之分浓薄。上古元气浑庞,太和洋溢,八风正而寒暑调,六气匀而雨若,人情敦茂,物类昌明,当是之时,有情无情,悉归于浓,非物之浓,由气浓也;及开辟既久,人物繁植,发泄过伤,攘窃天元,雕残太朴,世风渐下,人性浇漓,故水旱有不时之扰,流灾有比户之侵,生物不蕃,民用目促。值此之际,有知无知咸归于薄,非物之薄,由气薄也。然则今之受气于父母者,其不能不薄也可知矣。况有膏异养,贵贱殊形,医术称仁,顾可视为不经之务。夫膏粱者,形乐气散,心荡神浮,口厌甘肥,身安华屋,颐养过浓,身质娇柔,而且珠翠盈前,娆妍列侍,纵熊之叶梦,难桂柏以参天。复有痴由贪起,利令智昏者;有雪案萤窗,心喷血者;有粟陈贯朽,握算持筹,不觉形衰气者;有志高命蹇,妄念钻营,以致心倦神疲者。凡此耗本伤元,胚胎之植,安保其深根固蒂也!乃若藜藿之家,形劳志一,愿足心安,守盖瓶仓,对荆钗裙布,乃其神志无伤,反得胎婴自固,以此较彼,得失判然矣。若夫怒伤元气,劳役形骸,迅雷烈风,严寒酷暑,日月薄蚀,病体初安,醉饱伤神,落红未净,胎孕之由斯愈薄,实又成于人所不觉者,故今之禀受,十有九虚,究其所因,多半率由于是。业斯道者,当知气化浓薄,人事浇醇,因以察其胎元之受于父母者之盛衰坚脆,庶几近焉。若但以上古成方,而治今时薄弱,胶柱鼓瑟,究归无当,泥而不通,未可以言达于理也。卷一
护胎
易》曰∶天地氤,万物化醇;男女精,万物化生。盖天地生生之道,终古为然矣。《颅囟经》曰∶成胎之后,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应五行,分五脏也,六月应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御外侮,十月受气足,万象成也。此胎元长养,造化自然,非人力也。第妊母脏气护胎,仍若四时之有序∶足厥阴肝、足少阳病胆,属木旺春,养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包络、手少阳三焦,属火旺夏,养胎在三月四月;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属土旺长夏,养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属金旺秋,养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阴肾,属水旺冬,养胎在九月。至十月,儿气已足,待时而生。惟手少阴心,君主之官,神明之脏,虽不主月,而无月不在,其胎元长养,脏气护持,可谓至矣。而人事恣纵败坏,能保其冲任有恒乎?蓄德录曰∶世人无不急于生子,要知生子之道,精气交媾,溶液成胎。故少欲之人恒多子,且易育,气固而精凝也;多欲之人常艰子,且易夭,气泄而精薄也。譬之酿酒然,斗米下斗水,则且耐久,其质全也;斗米倍下水,则淡;三倍四倍则酒非酒,水非水矣,其真元少也。今人夜夜淫纵,精气妄泄,邪火上升,真阳愈惫,安能成胎?即侥幸生子,又安能必其有成!所以年少生子者,或多羸弱,欲勤而精薄也;老年生子者,反见强盛,欲少而精全也。且凡嗜于饮者,酒乱其性,精半非真,无非湿热。勤于欲者,孕后不节,盗泄母阴,耗其胎气,所谓恣纵败坏者,以是!然父天母地,古人尝言之矣。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古人胎教,今实难言。但愿妊娠之母,能节饮食,适寒暑,戒嗔,寡嗜欲则善矣。此尤切于胞胎之急务,幸毋视为泛常而忽之。
后记
岭南罗浮硕士陈公,天生灵敏,学躬枢要,于河洛畴范,天人理数之际,确有心得。其网罗百氏,淹贯群言,则自宋五子书及《周易参同契》以下,皆能折衷而论定之。尝因侍尘座,进质《易》义,剖晰详明,发挥晓畅,觉先圣微旨,后人疑团,不无了然。心口之间,就教日久,乃悔向之仅羡公为高旷玄妙者,殆浅之乎视公也。公于医事,颇尝究心,所经治全活无。近以幼科惊风法门传习贻害,将以扫除而廓清之,著为《幼幼集成》,凡六卷,计数十万言,凡例十有二,论辨证、治治案,及痘麻正变总赋、杂歌,共百数十条。盖自胎禀护持,迄于甫生稍长,诸凡病因、治要,罔不备于册,可谓无义不周,无隐不到矣。又其言明白显易,虽山农野老,皆得习其读而用之,将以消造化夭折之憾,全天地生物之心。是书之行,良非小补。而公之天根净彻,学识周通,其所以取精而用弘者,亦此窥见一端云。
时乾隆十六年一阳月
庐陵郡后学刘勒谨识于幼幼集成六卷之末。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语文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
参考资料
幼幼集成 (豆瓣).豆瓣.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