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驼螽科

驼螽科

驼科(拉丁学名:Rhaphidophoridae,英文名:camel crickets、cave crickets、sand-treader Crickets),它俗称灶马,又称为骆驼蟋蟀、洞穴蟋蟀、踏沙蟋蟀等。它们并非真正的蟋蟀,但与蟋蟀、螽斯科乃至外形奇特的耶路撒冷蟋蟀存在近缘关系。驼螽科呈全球性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截至2025年4月,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共计有驼螽科下属68个物种被列入保护名录,其中,极危(CR)物种2种、易危(VU)物种27种、近危(NT)物种6种、无危(LC)物种28种、数据缺乏(DD)物种5种。

驼螽科头部小而圆,头额部有浅色直纹,眼稍突出,体长15~28mm,身宽5~5.5mm,触角细长,长4.5mm,。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科,具有显著的驼背形态,背部拱起,体短粗。它们的丝状触角与步足极为修长,乍看易被误认为蜘蛛。它的体色暗淡无光,通常为褐色或灰色。它们由于缺乏发音器,无法发出鸣声,但部分驼螽科种类可能通过摩擦器产生微弱声响。

驼螽科分布广泛,特别在较暖的地区,它们大多偏爱阴凉潮湿的环境,如洞穴、落叶层、腐烂的木头或岩石下方。一些生活在永恒黑暗环境(如洞穴深处)的驼螽科种类,眼睛可能会退化或完全消失。它们食性杂,饭粒、菜屑皆可,常见于民居的灶间附近。它们几乎会摄食任何有机物质,许多个体会捕食其他更小的动物。在人类居所中,它们可能啃食纸制品,偶尔也会咬噬织物。突灶螽科善跳跃,跳跃能力较强,可跃至数英尺高。它们经历不完全变态发育,仅包含三个阶段:卵期、若虫期、成虫期。除非找到持续黑暗潮湿的条件,否则其无法在室内繁殖,卵产于洞穴的底层,若虫一旦孵化立即寻找食物。

历史起源

驼螽或穴螽(Camel and cave crickets)并非真正的蟋蟀科,但与蟋蟀、螽斯科乃至外形奇特的耶路撒冷蟋蟀存在近缘关系。

分类命名

驼螽科俗称灶马,在直翅目中,它又称为骆驼蟋蟀、洞穴蟋蟀、踏沙蟋蟀等。该科包含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穴居品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地区也可以找到一些穴居蟋蟀。

1869年,驼螽科(Rhaphidophoridae)由英国昆虫学家沃克(Walker, F.)在其著作《大英博物馆革翅目与跳跃类昆虫标本目录》(Catalogue of the Specimens of Dermaptera Saltatoria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第二卷第225-423页中首次正式建立并描述。

截至2018年,中国记录8属66种,陕西秦岭地区发现1属1种。截至2025年4月,世界记录为93属907种。其中,北美地区记录100余种(含多个已定居繁殖的外来种,如亚洲来源的温室灶马Diestrammena asynamora)。

形态特征

头部

驼螽科头部小而圆,头额部有浅色直纹,眼稍突出,头顶具纵沟,分其为2个瘤突。有的对洞穴环境高度适应的驼螽科种类,其复眼退化。

身形

驼螽科体长15~28mm,身宽5~5.5mm,触角细长,长4.5mm。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科,具有显著的驼背形态,背部拱起,体短粗。它们的丝状触角与步足极为修长,乍看易被误认为蜘蛛,其足部健壮,前足胫节缺听器,腿上有刺,后脚粗大。

驼螽科的身体略扁,体侧扁,不如蟋蟀那样厚实。其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长约7mm,仅能覆盖体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它们的前翅前方有弧状翅脉,中间有自左至右下的斜长脉,其左侧外缘有直条状脉,右侧有少数横脉。其后翅退化,既无飞行能力也无翅器,因此难以通过外观区分成虫与若虫。它们的尾须长,有20mm左右,柔软,极少分节。部分对洞穴环境高度适应的驼螽科种类躯体较柔软。驼螽科雌体前翅短而不发达,有约11mm长的产卵管,呈剑状。

体色

驼螽科体色暗淡无光,通常为褐色或灰色、棕褐色、黄褐色,肚子的一面呈黄色或橘黄色,足部有深色褐斑,体色较淡并有长毛。

鸣声

驼螽科由于缺乏发音器(与直翅目多数鸣叫性近亲不同),它们无法发出鸣声,但部分驼螽科种类可能通过摩擦器(stridulatory pegs)产生微弱声响。

气味

驼螽科身上常带有厨房特有那种油垢味。

分布范围

驼螽科呈全球性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

栖息环境

驼螽科昆虫具有夜行性且不具趋光性,多栖息于洞穴环境,而多数驼螽科偏好空心树洞或倒木内部等阴暗潮湿生境。在干旱条件下,它们可能侵入人类居所,主要聚集在地下室、浴室等高湿度区域。由于城市居民多用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现代化厨房设备,因此现多见于农村的灶房内。

驼螽科分布广泛,特别在较暖的地区。它们大多偏爱阴凉潮湿的环境,如洞穴、落叶层、腐烂的木头或岩石下方。一些生活在永恒黑暗环境(如洞穴深处)的驼螽科种类,眼睛可能会退化或完全消失。它们也生活在深沙(通常是沙丘)区域的洞穴中,其后腿粗壮适合挖掘,大多数后胫节具有特化的长距,形成“沙篮”结构,这显然有助于它们在沙中挖掘和移动。

生活习性

驼螽科在黑暗中触角前后摇动以感受环境和感知捕食者。它们中的大部分昆虫都是穴居者,有些的眼睛已经完全退化,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之中。有些则仅用两年时间就走完生命的全过程。就像某些从人类的穴居时代起就与人类共享居处的蜚蠊目一样,一些驼螽科下属物种穴居蟋蟀科也跟随人们进到家庭中来。

它们食性杂,饭粒、菜屑皆可,常见于民居的灶间附近。它们几乎会摄食任何有机物质,许多(甚至可能是大多数)个体会捕食其他更小的动物。在人类居所中,它们可能啃食纸制品,偶尔也会咬噬织物。

突灶螽科善跳跃,跳跃能力较强,可跃至数英尺高。它可以靠跳跃逃生,发达的后肢可使其跃至数米远,此特性常令试图观察的居民受惊。它们是夜行习性,依赖黑暗环境活动。

生长繁殖

现今,对驼螽科自然史的研究仍存在显著空白,与直翅目所有昆虫相同,驼螽科经历不完全变态发育,仅包含三个阶段:卵期:受精卵雌虫于春季将卵产于土壤中;若虫期:未成熟个体可越冬;成虫期:具备越冬能力。

除非找到持续黑暗潮湿的条件,否则驼螽科无法在室内繁殖。其卵产于洞穴的底层,若虫一旦孵化立即寻找食物。例如,北美的一种驼螽科下属物种穴居蟋蟀科以单性生殖而闻名,雄性成了多余的。

人工饲养

在饲养的玻璃缸内多放些瓦片,将采集的驼螽科放入,用饭粒、菜屑等喂食,冬季要给予其居住环境加温,不需要经常给它们清理卫生。

保护

截至2025年4月,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共计有驼螽科下属68个物种被列入保护名录,其中,极危(CR)物种2种、易危(VU)物种27种、近危(NT)物种6种、无危(LC)物种28种、数据缺乏(DD)物种5种。

例如:驼螽科下属物种圣托里尼洞蟋(Troglophilus marinae)该物种栖息的洞穴是希腊圣托里尼岛的一个旅游景点。考虑到旅游活动的影响范围和该物种有限的分布区域,被认为其仅存在于一个地点。因其居住点的住宅和商业开发导致它们濒临危险,2015年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该物种种群数量和种群趋势尚无可用数据,但由于旅游开发导致栖息地质量持续下降,群体分散,且成虫数量也持续下降。

驼螽科下属物种阿拉尼亚洞蟋(Troglophilus alanyaensis)该物种栖息的迪姆洞穴(Dim Cave)位于土耳其,受旅游业影响严重,洞内装有人工照明设施且每日游客众多。尽管目前尚未就该影响对物种的详细研究,但上述活动很可能对该物种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潜在威胁是该地区普遍存在的石灰岩开采活动,这些因素导致它们濒临危险,2018年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不过,由于该洞穴的旅游开发属性,预计近期内采矿活动不会对该物种构成直接威胁。关于该物种种群数量及变化趋势的数据暂缺。根据当前面临的威胁(尤其是旅游开发中的人工照明影响),可推断其成虫数量正持续下降。

危害与防治

若在住宅中发现驼螽科昆虫,最佳处理方式是清除虫体及其孳生地,如地下室堆积的原木、板材等阴凉潮湿的黑暗环境。该虫种对人类基本无害,仅可能对储存物品造成轻微损害。

代表物种

北方疾灶螽

北方疾灶螽(Diestrammena \u003cTachycines\u003e borealis 球螋 nov.),雄性体型中等,体长15mm。侧扁,完全无翅。头顶分裂成两尖形的瘤突。复眼稍大,肾形。足较细长,前足胫节腹面具2个内距和2个外距。中足胫节腹面具2个内距和2个外距。后足腿节腹面内缘具1至3个刺,排列成簇,后足跗节内侧上端距短于跗基节。后足跗节端部具尖刺。雌虫下生殖板半圆形,产卵瓣略短于后足股节,腹缘端部具明显的钝齿蟳。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宁夏回族自治区

温室灶马

温室灶马(Diestrammena asynamora),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背部拱起,褐色有斑纹,足上有长刺。最新研究表明,原产亚洲的温室突灶螽已成为美国东部住宅中最常见的驼螽物种。这种入侵物种可能正在取代本土驼螽,但其对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Rhaphidophoridae Walker, 1869.catalogue of life.2025-04-07

Family Rhaphidophoridae - Camel Crickets.bugguide.2025-04-07

Rhaphidophoridae.gbif.2025-04-07

Rhaphidophoridae - Family.www.iucnredlist.org.2025-04-07

Camel Crickets and Cave Crickets, Family Rhaphidophoridae.ThoughtCo.2025-04-07

San Torini Cave-cricket.www.iucnredlist.org.2025-04-10

Alanya Cave Cricket.www.iucnredlist.org.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