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平议
《古今医案平议(套装共3册)》是张山雷先生的力作,成书于20年代初。《古今(医案平议)(套装共3册)》凡四种,共十七卷,医案大多采自《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王孟英医案》等名著之中,内容涉及伤寒温热、内科杂病和外科病案等。张姓对所辑医案,逐一加以平议,阐发各案理法方药之精华,对其不足之处,亦中肯地予以批评,堪称医案著述中之佼佼者。是书曾作为兰溪中医学校的教材,故又名《治疗学》。
内容简介
《古今(医案平议)(套装共3册)》是张山雷先生的力作。医案大多采自《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王孟英医案》等名著之中,内容涉及伤寒温热、内科杂病和外科医案等。
中华名医医书合集。
图书目录
上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一卷
伤寒温热门
感冒
感冒误表
感冒失音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二卷
虚人感冒
太阳表证
太阳里证
自汗证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三卷
阳明热病
阳明腑证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四卷
阳明腑证二
昏狂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五卷
中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六卷
湿温病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七卷
时病痧、麻、痞子门
附山雷自定加减锡类散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八卷
时病疟疾门
暑热疟
湿痰疟
虚疟
疟类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九卷
时病痢疾门
暑热滞下
热毒重痢
虚痢
泄泻
湿阻泄泻
寒泄
虚泄
古今医案平议第一种之第十卷
时病霍乱门
湿热霍乱
真寒霍乱
干霍乱
古今医案平议第二种之第一卷
内风类中风血冲脑经病门
昏
下
古今医案平议第二种之第二卷
脱证
古今医案平议第二种之第三卷
眩晕门
古今医案平议第三种之第一卷
诸火门
肺火
燥火
胃火
肝胆火
古今医案平议第三种之第二卷
佚火
古今医案平议第四种之第一卷
疮疡门
绪言
脑
对口
夭疽锐毒
上脑
百会疽
鬓角疽
少阳病疽
骨槽风
古今医案平议第四种之第二卷
大头疫
时毒、发颐
少阳发、少阳疽
上石疽
失荣
疡
咽喉口舌唇齿诸证
文摘
花粉、杏仁、甘草、桑白皮、玉竹、地骨皮、桔梗、枳壳、芦根、竹沥、枇杷叶。
【平议】千金葳汤,专为《伤寒论》风温一节补出方药。仲师谓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皆阳明经热,津液耗伤之证。仲师未出方药,近贤谓白虎汤可以借用,自是正论。《千金要方》是方,以石膏为主,专清阳明经热,而以玉竹、白薇辅之,清滋退热,固是正法。唯麻黄、羌活、川芎温升发散,已与仲师所谓发汗已,身灼热之症情不合,且在热盛烁液之时,为害滋大。唯古人意中,谓阳明经病,亦是表证,且见风温二字,意谓外来之风,必当以风药驱之,而习用表药,唯有麻黄、羌、防,是其主将,不比近人治风热,能避温升而改用辛凉之荆、蒡诸物。朱奉议加葛根一味,与成聊摄注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节。直以阳明断之同意,亦以葛根是阳明表药而用之。然升提有余,弊亦不小,是在古人制方之时。此证此药,已觉瑕瑜互见,利害同途。后人但见《千金要方》以此方治风温,而不辨证情,相率援例,终是为古人所愚。此条蔡姓之病,已得微汗,则麻、葛、独活,必嫌升散,虽去川,亦是不妥。且气逆而促,胸闷痰黏。玉竹滋腻,尤其助虐(古用蕤,是为阳明热炽伤津而设,今人肺家痰塞,胸痞闷,而亦用之。可乎?)。虽日口干,而胸闷痰黏者,必不引饮,石膏、花粉皆为毒药,况复舌苔黄浊而边白乎?
泄降潜阳一二味以驾驭之,终是功不补患。此病此方,必铸大错,吾不能为贤者讳也。
又夏老太太。中气虚馁,清阳不升,气痰上逆,眩晕,即经所谓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是也。宗陈修园补中益气加减法。生黄芪、陈皮、天麻、炙草、柴胡、当归、制半夏、党参、钩藤、白术、羚羊、升麻(原变种)。
【平议】既日气痰上逆而为眩晕,则是升之太过,岂可日清阳不升,上气不足?案语兰截,如何可以连贯而下?而方中天麻之降,竞与升、柴并行,太觉可骇。伯龙贤者,何以昧昧至此?又俞观察。阳明空虚,肝风眩晕。宜进辛甘化风,佐以镇摄补虚。桂枝尖三钱,焦芍药三钱,高丽参三钱,炙草一钱五分,大炙芪八钱,青龙骨四钱,紫石英八钱,杞子八钱,灵磁石四钱,全当归三钱,黑枣肉二钱。
【平议】此案补阴潜阳,甚为有力,然桂枝终是辛散,必非肝木不靖之内风所宜。此不可谓木得桂而枯者也。又产后月余,经水淋漓不止,时或暴下鲜血,头眩身浮,口渴不食,腹无痛楚。两尺滑短无力,滑为血虚,短为气虚,两关缓涩无力,为气血两虚。峻补气血,是为正治。大熟地八钱,炮姜一钱,蕲艾叶二钱,乌梅炭一钱,阿胶珠三钱,归身二钱,炙绵芪五钱,正丽参三钱,枯芍药三钱,炙草二钱,血余炭三钱,砂仁末一钱。三剂血全止,脉症均见递减,口渴渐止,饮食照常。因肝木虚阳上窜,头痛如劈,左关浮滑带数,固补之中,参入镇肝。服八剂,再拟丸方善后。乌鱼子骨五钱。杞子四钱,阿胶珠二钱,白术三钱,高丽参二钱,白芍三钱,大地黄五钱,炙草一钱五分,砂仁末一钱,牡蛎科四钱。
【平议】产后血虚动风,诚非大剂滋填不可。前一方补阴固摄,可谓尽美,何以血止胃开,而反致头痛如劈,盖尚少介类潜阳一着耳。此法固伯龙所极力阐明者。然偶尔遗漏,则缺略之弊即见,可谓捷于影响,此第二方之所以必去归、芪而加牡蛎也。
《张氏医通》石顽治洋客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藏府之状,开眼则遍身麻木,如在云雾中,必紧闭其目,似觉稍可,昼日烦燥,夜则安静。专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药,则呕吐不食;更一医用姜、附等热药,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难产后惊,痰饮乘虚袭人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人无出,所以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志无主:目闭则诸窍皆闭,痰火潜服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言。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木迥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