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作的一部作品,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2007年出版发行。书中详细阐述了弗洛伊德在其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对宗教问题的观点。
书籍简介
《论宗教》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体现了弗洛伊德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影响,包括哲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文化学。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集中探讨了他在宗教方面的见解。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以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开始的研究,专注于歇斯底里症患者的治疗。通过深入研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现了这类病症的根源更多地源于内心深处的心理因素,而非单纯的生理原因。他认为,这些心理因素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性意识,进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这套学说不仅解释了神经官能症的发生机制,而且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术领域,构成了一个庞大且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体系。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犹太人出身的精神病医生,被誉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现在属于捷克的摩拉维亚地区的一个小镇弗赖堡体育俱乐部。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并于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早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使用催眠术治疗和研究癔病。后来,他在巴黎师从J.M.沙可,并前往南锡考察催眠疗法。
回到维也纳后,他意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转而在1895年后采用自己首创的精神分析法或自由联想技术,旨在发掘患者遗忘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实践中,弗洛伊德注意到患者常常表现出抵抗行为,这促使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防御、抗拒、压抑和发泄等。他还观察到了患者对医生产生的“移情”现象,这让他得出结论,即人的神经系统活动大多基于性欲,被压抑的欲望大部分与性有关,性混乱是导致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1909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应邀访问美国克拉克大学,并在那里发表了一场关于精神分析的主题演讲,使得他的名声大噪。然而,在随后的时间里,一些学生如A.阿尔弗雷德·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因不同意他的泛性论而离开了他,各自建立了独立的学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的时间内,弗洛伊德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诸如自恋、生死本能以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元结构等关键概念,使精神分析成为了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他的理论达到顶峰之际,1930年获得了歌德奖的认可。
1936年,他被选为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尽管晚年遭受口腔癌的折磨,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在纳粹势力的逼迫下,1938年不得不离开维也纳,迁居伦敦。最终,他在1939年9月23日因癌症在伦敦去世。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包括《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以及《弗洛伊德自传》等。
参考资料
论宗教.缺书网.2024-09-12
论宗教.豆瓣读书.2024-09-12
精神分析的创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个人图书馆.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