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巴郡临江县即后来的忠州)城对面的翠屏山上,有“姜维井”,这儿是三国古战场遗址。牛头山古庙遗址前,有一椭圆形,直径约3米,深2米的古井,名“姜维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这口井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半池水,从未满过,也从干涸过,水位始终保持不变。

简介

剑门关镇外的广元牛头山上,有一直径三米,水深一米,呈椭圆形的水池,当地群众称之为“姜维井”或“姜维拜水池”。相传在景耀五年,汉中市失守,姜维败退到剑门关外的牛头山,此山无水,将士生活困难,晚上诸葛亮给姜维托梦,要他设坛拜水。第二天,姜维命兵士挖好池子,设祭坛,焚香烛,对池跪拜。但跪拜了三天三夜都未见水,姜维焦虑,便派卫士察看,卫士回报“无水”,被当即斩首;又第二次派卫士察看,仍回报“无水”,又被新首;接着又派第三卫士前去察看,仍无水,但这个卫士见前两人如实回报,均被新首,便假报有“半池水”。姜维半信半疑,第四次派卫士再去察看,回报说:“确有半池水”。姜维嘉道:“有半池水也够了”。从那时起,拜水池不管降雨多大或多久水都不满,不管天旱多久也不干涸。这个水池的位置比嘉陵江水面高七百三十多米,而池内的水色却随嘉陵江水的变化而变化。江水清时池水也清,江水浑时池水也浑、任凭多少人饮用此水,池内始终保持半池水。而今,广元牛头山上“姜维井”原貌犹存,还有一座牛王庙,庙内塑有姜维像,古时来这里瞻仰和取水者络。

据说公元263年,魏将钟会率十万大军要夺取剑门关镇。剑门关是确保成都市不失的最后屏障,牛头山是剑门关的门坎,姜维领兵三万,在牛头山据险死守。姜维兵困牛头山,因为民间有姜维拜水的传说,就把这口井称作“姜维井”。更有趣的是,井中水色随着嘉陵江的清浊而变化,江水清则清,江水浊则浊,井与江之间像有一连通器,成为古蜀道上的千古之谜,堪为一大奇观。现姜维井仍保持原样,内积水半池,供山上人饮用。绎不绝。

传说

三国时期,魏将邓艾率数万大军进犯,蜀汉名将姜维在巴郡临江县迎敌,仅有万余军士,加之粮道被断,士兵们疲惫不堪,又饥又渴,土气不振,屡战屡败,最后仅剩千余人被围困在翠屏山上,靠杀战马为食翠屏山地势险要,灌木荆棘丛生,山上唯一的一眼泉水也被魏军占领蜀军饥渴交加,苦不堪言。有一天晚上,姜维倚石壁而卧,不觉入睡,梦见丞相诸葛先生,羽扇纶巾,飘然而至,姜维俯地叩拜,请赐妙计。诸葛亮扶起姜维,手捻长须说: “伯约,胜败乃兵家之常,勿以为悲。我给你三支神箭,连射此壁,泉水自可流出!”姜维醒来,背还倚在石壁上,手中确有神箭三支,便跪地祈祷说:“若天不灭蜀,请赐我泉水!”拜罢,立起身来,对准石壁连射三箭,泉水立刻从三箭石孔中喷流而出。姜维喝了一口,顿觉精神焕发,周身清爽。全军兵士饮过泉水,人人精神大振,斗志昂扬。姜维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将士们点燃火把,如山洪暴发般地冲下山去,杀出重围。自此,当地老乡就把三箭石孔喷流泉水的地方叫“姜维井”,井旁还有唐朝大诗人李白题书的“姜维泉”三个雄劲的大字。泉水近旁有一巨石凿成的石屋,传说是姜维拴马的地方。

千年不干之谜

令人不解的是:姜维井至今“久雨不流,大旱不涸”。无论是十来人或百十号人连续不断地往外舀水,它既不干也不满,水位始终不变。更奇的是水色随嘉陵江水之变而变化,难道它与嘉陵江水同出一源?或又有不知名的地下渠道相通?又为何其水位始终稳定不变而又不见其流动?至今成为古蜀道上一则不解之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