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阁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开山祖师照虚和尚化募而建造。座落于海丰县城东郊两里许,后依龙山,南横津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近2000㎡。
建筑历史
• 明万历初年:开山祖师照虚和尚创建该阁,坐北向南;明崇祯年间,邑贡生叶琼标仗其兄叶高标(官任礼科都给事中)之力主持大规模的扩建;
•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住持僧大规模修建,耗银数百两;
• 乾隆四十六年(1781):该阁将海丰赤石墟斗门头(今赤石镇食品站附近)的香灯粮田3000 多亩地(容种380 石)捐给海丰丽江书院,作生员读书和科考之用(清光绪《惠州府志·卷十·经政·书院》载);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庵后右侧修建一座历代祖师普同塔,至清末时期仍有僧人10 多人;从清中期至末期其中有僧策隐、广昇、广镇、转超、贵机、登来师等先后居此弘法;
• 1963 年:海丰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准提阁”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66 年:遭受人为拆毁,仅存右侧一间厢房。当时瑞根、顺根二尼师刻苦坚持世守于此,荷担如来家业,以耕种维持生活,数十年如一日;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1980 年:在佛教信众资助下修建四间厢房,俾作佛殿、斋堂、住宿之所,庶使佛光重耀,古刹生辉;
• 1984 年:瑞根、顺根二尼师在护法居士的协助下发起筹资重建,于1986 年冬落成;
• 1988 年: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登记准提阁为佛教活动场所,并成立寺务委员会。
建筑格局
佛门圣地——“准提阁”,位于海丰县城东镇龙山之麓,前临海丰八景之一“龙津渔唱”的龙津河,背倚状如潜藏待变的龙山。其位置坐北向南,共占地近2000平方米。大门横额阳刻“准堤阁”三字,走廊石柱刻有一鹤顶格嵌字联曰:“准除邪念方离俗,提唱无文尚悟禅。”深具佛门禅宗气味。门前还书刻有两首“禅诗”,其中一首为:“人间何处清凉境,太白县巍然海上山。万丈红尘飞不到,峰峦密密拥关禅。”进门为前殿,有弥勒佛,为坦腹畅怀大笑状,神形俱佳,栩栩如生,旁有联,为海丰县籍澳门书法家连家生所书。前殿之后是大院,前边走廊中央有韦驮菩萨像,与弥勒佛背靠背,只有一板之隔,旁有联曰:“拥法安僧,亲受灵山吩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大院西厢为“公德堂”,供祠历来有功于阁的法师,旁亦有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东厢为关羽神龛,龛旁联曰:“秉刚严气概,具忠义襟怀,至性精诚昭日月;得妙语玄机,明伦常道理,禅门圣域共春秋。”大院之后是后殿,为“准提阁”的主体建筑,殿前走廊石柱刻有海丰县籍翰林洪晨孚所撰之联:“青牛东去,白马西来,十万烟云皆有路;明月天心,清风水面,三千世界净无尘。”据说,殿门旁石柱昔还有一联:“佛音幽玄,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又远;禅机浩荡,好似月临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此联溶景、佛、理于一炉,广为流传。后殿正中是大雄宝殿,供祀千手佛像(即准堤菩萨),龛旁联曰:“佛相本圆通,露手眼千般照临环宇;众生虽苦厄,见昙花九品想象慈航。”东侧供祠地藏王菩萨和西来严菩萨,西侧有达摩像。阁内诸菩萨像俱装饰得金光闪闪。前后殿旁与大院西侧旁均有厢房。阁旁还各连建一梵园。东梵园为花园与招待所;西梵园为斋堂与菜园。
历代住持
1.明代万历年间:照虚和尚(开山祖师)
2.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比丘尼觉和法师,“法号仁纯”,是归善县(今惠来县)西来古刹方丈仕开和尚之徒。1960 年10 月圆寂。
3.1960 年11月:释瑞根法师(比丘尼觉和法师之徒,均属西来古刹法系)
4.1966 年—2004年:瑞根、顺根法师
5.2004年至现:释法净法师(闽南佛学院生)
相关历史
1925年4月20日,彭湃在准堤阁创办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招收学员42名,彭湃亲自任教员,还延请郑志云、李国珍、吴振民、李劳工、聂驽为教员。
1925年6月7日,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于此阁成立。
民国十四年(1925)至三十四年(1945),由于历史原因,僧人他弃。
民国二十八年(1939)至三十一年(1942),被“海丰宏运公司”占用为盐仓,以致殿宇破烂不堪。
相关新闻
2014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九日),适逢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广东省海丰县龙山准提阁举行祈福法会。此次法会由“准提阁”住持法净法师主法,法会庄严殊胜,各地信众欢喜参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