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其是一名就职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工程系副系的主任、教授、博导。

基本资料

学术兼职

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

2、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3、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4、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副秘书长

5、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6、中国水力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工程专门委员会委员

7、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8、上海市民防协会会员兼联络员

教育情况

1981.9-1984.7  苏州浒关二中      初中

1984.9-1987.7  江苏吴县中学      高中

1987.9-1992.7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土建结构专业  五年制本科

1992.7-1995.4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结构工程(地下结构)专业  硕士学位

1995.4-1997.12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结构工程(地下结构)专业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7.12-1998.8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留校任教

1998.8-2001.5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讲师

2001.5-2001.10  比利时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  合作科研

2001.10-2002.6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讲师

2002.1-2002.4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        附属研究员

2002.12-2003.5  比利时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  合作科研

2002.6-至今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7-2006.12  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6.7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副系主任)

方向及获奖

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建筑结构与工程非线性力学性态、施工扰动机理、施工动态数值模拟分析与反馈控制理论研究,并在盾构隧道、沉管隧道接头变形、防水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至今已开发软件1套,获得或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负责或参加完成六十多项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并有在研项目多项,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多个项目经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技进步奖与荣誉三十余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地用于云南元磨、云南思小、江西景婺黄、浙江诸永、芜湖龙山、广州龙头山森林公园等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超大直径深竖井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和龙滩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地下厂房,上海长江隧道、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输水隧道、上海、广州、无锡、大阪地铁盾构隧道,世博电力隧道工程、上海市合流污水顶管工程,以及深圳福田站、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超深超大基坑工程、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反演理论,设计优化、施工过程模拟分析、反馈和安全性预报等分析论证研究工作,在解决重大的岩土及地下工程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有关成果分别获1999、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第二、第七)、1999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四)、2000年度上海市市政工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2001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三)、2001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三)、200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200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八),2003年上海市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2003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4年外观设计专利一项(第二),申请专利九项(发明专利第一2项,第三4项,实用新型专利第一、第三、第六各1项)、2005年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优秀工程师、2006年第一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第二)、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六)、2006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金奖、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200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九)、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2008上海市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五)、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8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2008年岩土锚固技术创新与应用突出贡献奖、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2009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六)、2009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五)、20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三)、2012年中国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科研及成果

14.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深基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的研制”,1997.12—1999.12,第三完成人,研究成果通过同济大学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2001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12,No.931321。

15. 朱合华、丁文其、李晓军、杨林德等,“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软件”,1996.6-2002.6,2002.7.26通过上海市科委鉴定,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已有150多个正式用户。该软件包括前后处理与计算分析模块,适用于动态施工受力过程的、一维和两维平面及轴对称问题的土木工程结构与岩土介质的静力计算,并具有施工阶段的反馈分析和预报功能。软件被国内外多家设计、施工、研究单位所采用,得到良好的评价,广泛应用于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地铁、顶管和公路隧道的施工模拟分析,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反馈和预报分析等岩土工程中。

16. 铁道部第14工程局委托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公路隧道施工与环境监控技术的研究”,27.5万,第八,2000.10.20,通过交通部科技司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17. 上海市信息管线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信息管线集约化建设井孔的综合监控措施研究”,第三完成人,1万,2000.7。

18. 上海市信息管线有限公司委托项目,“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的工程技术”,第二完成人,3万,2000.11。

19. 同济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委托项目,“百乐园基坑围护结构二维有限元分析”,第二,2.75万,2000.10。

20.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公司委托项目,“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锚锭基础围护结构方案三维有限元分析”,第二,3万,2001.1。

21. 江苏省电力公司委托项目“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收敛变形试验及反分析研究”,由同济大学主持,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为同济大学第二负责人,负责程序编制和数值分析,总经费110万元,其中同济15万元,2000.4—2001.4。

22. 安徽省交通科技攻关项目,“芜宣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计算模型和变形控制的研究”,参加,18万,2001.5,2001.7通过安徽省交通厅组织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23. 苏州天狮建设监理公司委托项目,“苏嘉杭高速公路江苏段路堤沉降观测分析”,第五,12万元,2000.12-2001.12。

24. 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委托项目,芜湖长江大桥无为岸公路接线工程软基试验路段试验研究,第二,2002.4。

25. 上海城建公司集团委托项目,上海市复兴东路隧道工程泥水盾构同向和异向推进方案三维有限元分析,第二,2002.5。

26. 深基坑稳定性的动态概率监控,59478043,负责人:杨林德,参加,1994.1—1997.12。

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深基坑稳定性的各向异性渗流耦合分析与动态监控”,59878038,负责人:杨林德,第四参加人,负责理论建模、程序研制,经费16.5万元,1999.1—2001.12。

28. 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2001.1—2002.12,2万元,第二负责人。

29.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及围岩稳定研究:子题2“围岩变形特征、主要洞室变形预测及变形监控标准建议值研究”,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19万,合同号:KJ00-03-23-03-02(1),子题负责人:杨林德,第四,2002.6-2002.12。

30. 朱合华、王 璇、丁文其,上海市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机制研究”,第三,2003.6-2003.8。

31. 与列日大学、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利用不透水介质保护废弃物周围含水层的质量与持久性研究”,参与试验设备的改进和试验工作,经费470万比利时法郎1999.1—2003.6。

32. 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项目,“云南元磨高速公路隧道现场施工监控量测K212+755~K270+400”,520万,第三,现场总负责,2001.2—2003.12。

33.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土建类学生在课程教学、毕业设计中“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第三,2002.1—2003.12。

34. 云南省交通建设科技项目TST(2001)209A,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分类及应用研究,第八,7.3万,2001.10~2003.12,2004.5.15云南交通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2004.8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5. 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动态反馈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研究,张从明、李志厚、朱合华、和 昆、李国锋、丁文其,50万,2003.10~2004.10,2005.1.22,云南省交通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36. 夏才初蔡永昌、李晓军、丁文其、朱合华,复兴东路越江隧道江中药业泵房衬砌结构受损情况评价,上海市政二公司,10万(1万),合同号:64-0230-02-234,2004.3。

37. 丁文其、李晓军、王晓形、李志刚,新疆输水隧洞工程TBM法管片结构设计计算分析,2004.1。

38. 李永盛朱合华、丁文其、王璇、徐瑞华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2003.12-2004.4。

39. 丁文其、贾明辉、沈杰、王晓形,500kV地下变电站工程基坑围护方案可行性研究,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2004.8。

40.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龙山浅埋大跨连拱隧道动态反馈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73万,2003.7-2004.7,200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九。

41. 2002年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资助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8万,2002.9~2004.10,朱合华、丁文其。

42. 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城市三维地层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负责人:朱合华,本人排名第七,2003.12,2004.12.23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06.11.24,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No.20064391-3-R07。。

43. 新昌卧佛殿地下洞室结构设计及监控量测,2003.5-2005.1,总负责。2004.9.2 “浅埋洞室的开挖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受理,(申请号:2004 10054222.8),发明人:丁文其、朱合华、陶履彬、杨林德、夏才初、李晓军、俞登华、王晓形。

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95,隧道围岩可视化数字地层信息系统与施工监控研究,第三,2002.1-2004.12。

45. 2002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2002.6-2005.6,总经费590万(同济大学310万),朱合华、丁文其。2005.9.24通过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组织的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46. 数字地下空间建设的分析技术研究,2003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项目,第一负责人,2004-2005,4万。

47.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4dz12004),上海中环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大断面管幕—箱涵顶进应用技术研究,第21,2003.8-2005.12。2005.12.24上海市科委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06.11.2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No.20064592-1-R12。

48. 2005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地下建筑结构,张子新、丁文其、蔡永昌

49. 2005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夏才初朱合华、李晓军、蔡永昌、丁文其。

50. 同济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建筑土木教学创新基地,2003.7~2006.6,主要参加。

51. 朱合华、夏才初、蔡永昌、李晓军、丁文其、袁 勇,2003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隧道健康诊断的应用技术研究”,参加,总经费212万(同济大学120万),2003.6-2006.8,国际先进水平。

5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子项:盾构地层适应性设计理论方法和相似模拟试验平台,朱合华廖少明、丁文其、李晓军、杨林德、蔡永昌夏才初黄宏伟马险峰,30万,参加,2003.9.5-2004.12.31。

53.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地下空间火灾预警及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参加,2004.8—2006.12。

54. 地下结构及其与土层间界面的不连续性态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04ZR14135,丁文其、李晓军、陈宝,2004.11.20-2006.12.31,5万。

55. 淮南矿业(集团)望峰岗矿井建设项目部,望峰岗煤矿基于三维数字地层的采掘工程动态信息系统研制及应用,李晓军、朱合华、蔡永昌、丁文其,60万,2005.11-2006.12。

56. 海南省交通厅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规划研究—隧道方案,第二负责,2005.10-2006.12。

57. 三维曲线顶管环境保护与控制技术,第九,上海市科技成果No.9312005Y0909,2005.8.26。

58.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No.04dz12047,软土地区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吴念祖李永盛夏才初、贺胜中、廖少明、丁文其等,50万,2006.3-2007.4。

59. 超浅埋顶推箱涵中大管棚支护技术及工艺研究,第七,河南省科技成果No.9412007Y0987,2007.8.31。

学生评价

共指导研究生60余人,被公认为是同济大学地下系最受欢迎老师。

丁老师最不能使人忘记的,是他的慈爱。

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丁老师总不肯提出严厉的批评,而是婉转的指出不足的地方,同时又不忘鼓励,他的批评是热情的帮助。

朱熹说,教师像扶醉人,我觉得丁老师就是一位合格的扶醉人。

丁老师有很多事情可以说,我要说的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丁老师对待学生特别慷慨。

丁老师对学生像慈父一般关心,处处为学生考虑。

每周开例会的时候不仅仅关心学生学术上的问题,对于生活上的问题也很关心;学生如果工作比较晚了,他也会问候一下;丁老师打电话,发邮件都很客气,完全没有架子;他还会作为一个普通队员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教研室的篮球比赛;学生毕业了如果工作没有着落,他也会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单位;有的学生遇到事情会很着急,他却从来不急,给学生以依靠。他就像一座大山,那样高大,稳重,深沉。

作为一位老师,他更是秉从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

丁老师说:“作为老师,首先肯定是知识的传承、教授,需要有自己的知识积累,他所有的学术成果都对学生开放;其次,是要鼓励学生,做一些基本的事情,培养一些基本的素质;最后,还要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丁老师希望帮助他的学生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样在以后工作的时候遇到事情就不会慌张。

“我们同济大学出来的学生,将来都要立志成为行业的精英;也要成家立业,成为家庭里面支撑的骨干。我们要成为业界的脊梁。”这是丁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师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