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纹稻弄蝶
直纹稻弄蝶,又名稻苞虫、一字纹稻弄蝶、苞叶虫等,属鳞翅目弄蝶科,是水稻上一种食叶害虫。分布于中国广大地区、日本、朝鲜、越南、老挝、印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稻区。寄主有水稻、茭白、、游草、芦苇等。美国白灯蛾吐丝缀连水稻数张叶片成苞,躲在内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稻叶吃尽,还常使稻穗不能伸出。成虫日间活动,飞行力极强,需补充营养,嗜食花蜜;有趋绿产卵的习性,喜在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稻叶上产卵。
形态特征
稻苞虫翅正面褐色,前翅具半透明白斑7-8个,排列成半环状;后翅中央有4个白色透明斑,排列成-直线。翅反面色淡,被有次粉,斑纹和翅正面相似。雄蝶中室端2个斑大小基本一致,而雌蝶上方1个长大,下方1个多退化成小点或消失。
成虫
体长16~20毫米,翅展36~40毫米。体翅黑褐色,有金黄色光泽。前翅有7~8枚排成半环状的白斑,后翅有4个白斑,呈“一”字形排列。
卵
半球形,直径约1毫米,顶端平,中间稍下凹,表面有六角形刻纹。初产时淡绿色,后变褐色,快孵化时为紫黑色。
幼虫
老熟时体长30~40毫米。头大,正面有w形黑褐色形纹,胴部第1、2节细小似颈,中段肥大,末端又细小,故虫体略呈纺锤形。
蛹
体长25毫米,近圆筒形,腹面淡黄白色,背面淡褐色,快羽化时腹背均变为紫黑色,第5、6腹节腹面中央有1个倒八字形褐纹。
分布范围
直纹稻弄蝶分布与我国的河北省、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湖北、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
生活环境及习性
直纹稻弄蝶以美国白灯蛾取食稻叶。取食时,吐丝将稻叶缀合成苞,故俗称稻苞虫。年发生3~8代;北方稻区2~3代,南岭以南6~8代,四川4~6代。在南方稻区,直纹稻弄蝶以老熟幼虫于背风向阳的稻田边、低湿草地、水沟边、河边等处的禾本科杂草中结苞越冬,以在假稻上越冬的最多;越冬场所分散。在黄河以北,则以蛹在向阳处杂草丛中越冬。越冬幼虫次春小满前化蛹羽化为成虫后,主要在野生寄主上产卵繁殖1代,以后的成虫飞至稻田产卵。四川山区一季中稻区有3个为害代,丘陵区有4个为害代,均以6~8月发生的2、3代为重害代,以迟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受害严重。末代美国白灯蛾除为害双晚外,多数生活于野生寄主上,天冷后即以幼虫越冬。成虫白天活动,喜在芝麻、南瓜、棉花、千日红等植物上吸食花蜜,故可根据这些植物上的成虫数量预测下代幼虫发生程度。卵散产,在水稻上以叶背近中脉处为多;在叶色浓绿、生长茂盛的分蘖期稻田里产卵量大。幼虫共五龄。一、二龄在靠近叶尖的边缘咬一缺刻,再吐丝将叶缘卷成小苞,自三龄起所缀叶片增多,一般为2~8张叶片缀成一苞。一头可吃去10多片稻叶,4龄后食量大增,取食量为一生的93%以上,故应在3龄盛期前防治。老熟美国白灯蛾在苞内化蛹,蛹苞两端紧密,呈纺锤形。
危害与防治
危害发生的原因
寄主多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皖东地区大量种植棉花、茭白、果树、中草药、草坪、蔬菜和园林等产业,扩大了稻苞虫取食范围和生存环境,形成了一条充足的食物链,为稻苞虫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提供了大量适宜的越冬场所。
种植结构
近年来皖东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迅速,大面积承包田水稻生育期较以往普遍推迟,使得处于分蘖、圆秆期的水稻与稻苞虫繁殖生长相吻合,极有利于稻苞虫发生危害。
气候因素
据近年来调查,稻苞虫的发生和消长与前一年12月至当年2月及6—8月的温湿度关系最为密切。若前一年12月至当年2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造成稻苞虫的天敌大量死亡,从而削弱对稻苞虫的抑制作用,则当年有偏重发生的可能。例如来安县2011年12月平均气温3.6°C,2012年1月、2月平均温度分别为2.4、2.7°C,比历年平均温度均低,结果2012年当地稻苞虫偏重发生。稻苞虫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湿度和适当的温度。6—8月是稻苞虫虫口上升时期,如遇多雨,特别是时晴时雨,吹东南风,适宜其生长发育,而对天敌活动却不利,若这段时期月平均降雨量在200mm以上,温度在24~26°C,则当年多为偏重发生。例如全椒县2014年6月、7月、8月降雨量分别为186.9、272.7、225.1mm,结果2014年当地稻苞虫偏重发生。
抗药性
由于连年施用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稻苞虫,导致其产生抗药、耐药能力,同时抗性基因逐代积累,最终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在稻苞虫的防治中,农药用量及浓度逐渐加大,但防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增大了防治成本,污染了环境,喜米也因为农药超标而失去经济价值。
施肥因素
稻苞虫对氮素营养要求比较严格,氮肥施用过量,生长茂密、叶色浓绿的稻田,能诱集稻苞虫在稻叶上多产卵,并且还能使稻苞虫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往往这类田发生多、受害也重。长势旺盛贪青晚熟的田块、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受害重。
发生规律
规律一
种类较多。在中国主要发生为害的为直纹稻苞虫,局部地区间歇性严重发生。南方稻区美国白灯蛾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杂草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
规律二
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在稻叶上。所以,在山区稻田、新稻区、稻棉间作区或湖滨区大量发生,为害较重。
规律三
直纹稻苞虫在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1年发生6-8代;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如湖北、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1年发生5-6代;长江以北1年发生4-5代;黄河以北1年发生3代;辽宁省1年发生2代。
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省、湖北等地的一季中稻区,稻苞虫的主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在湖滨地区的一季晚稻也常会遭受较大面积的为害在。
主要危害
稻苞虫,早期危害造成白穗减产,晚期危害大量吞噬绿叶,造成绿叶面积锐减,稻谷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严重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稻苞虫危害,导致稻粒黑粉病剧增,收获的稻谷中带病谷粒多,加工时黑粉不易去除,直接影响喜米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直纹稻弄蝶又称直纹稻苞虫。除水稻外,尚食害甘蔗、玉米、麦类、茭白等作物,并能在游草、芦苇、稗等多种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存活。抽穗前为害,使稻穗卷曲,无法抽出,或被曲折,不能开花结实,严重影响产量。直纹稻苞虫属鳞翅目,弄蝶科。在中国除西北外,遍及各稻区,以淮河以南发生普遍。寄主有水稻、茭白、稗、游草、芦苇等。美国白灯蛾吐丝缀连水稻数张叶片成苞,躲在内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稻叶吃尽,还常使稻穗不能伸出。直纹稻苞虫在中国每年发生2~8代,安徽等省每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湖边的芦苇、游草及茭白遗株上越冬,4月份羽化,第一、二代虫量少,对水稻为害不大,第三代幼虫在7、8月份为害中稻和单晚,8、9月份第4代幼虫为害双晚,常以4代幼虫越冬,秋季气温高的年份,可发生5代,以第5代幼虫越冬。
防治方法
稻苞虫是水稻上一种食叶害虫,一般在山区、半山区、滨湖地区、新垦稻区、旱改水地区,常间歇发生成灾。美国白灯蛾为害水稻,缀叶成苞,蚕食稻叶,减少稻株光合作用面积,使植株矮小症,穗短粒小或不实。据调查,稻苞虫在很多乡镇均有发生,大面积呈轻发生态势,还有个别村社发生严重。
(1)冬春季成虫羽化前,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积水塘边的禾本科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药剂防治: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如千日红花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美国白灯蛾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每亩用甲敌粉(1.5%甲基对硫磷混3%敌百虫粉剂)2~2.5公斤,拌干细土25公斤,或拌干草木灰5公斤(随拌随用),在晨露未干时撒施。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5000~8000倍液,或用50%杀螟松800倍液,或10%多来宝1500倍液,或90%敌百虫结晶800~1000倍液,或50%杀硫磷800~1000倍液喷雾。也可以每亩用杀螟杆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亿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
(3)在美国白灯蛾为害初期,可摘除虫苞或水稻孕穗前采用梳、拍、捏等方法杀虫脒苞。一般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的农药,对此虫也有效,故常可兼治。若发生量较大,需单独防治时,对3龄前幼虫,每亩每次可用18%杀虫双水剂100-150克喷雾,或用2.5%甲敌粉2-2.5千克喷粉;3龄后幼虫,可用90%敌百虫100-15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加水50-60升喷雾。也可用BT乳剂每亩200克对水50升喷雾防治。由于稻苞虫晚上取食或换苞,故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效果较好。施药其内,田间最好留有浅水层。(4)根据各省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在选用氟虫腈、氯吡硫磷或杀虫单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时兼治稻苞虫。若发生量较大,需单独防治时,对3龄前美国白灯蛾,每亩每次可用18%杀虫双水剂100-150克喷雾,或用2.5%甲敌粉2-2.5千克喷粉;3龄后幼虫,可用90%敌百虫100-150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