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隆城乡

隆城乡

隆城乡是广东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下辖乡,隆城乡曾被称为龙眼城乡,北倚莲花山,南临韩江支流北溪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隆城乡的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形似“龙眼”的村落里,一条还乡河围绕四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安谧的农耕村庄。2018年,隆城村作为著名侨乡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隆城乡至今保存着20多座老祠堂,白墙黛瓦,有的祠堂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有的祠堂朴素典雅。隆城乡最先建起的祠堂是“张氏长房祠”,该祠堂建于明天启四年,是两进双火巷结构,凹斗门楼正面有一大门二小门,屋脊、角线条简洁流畅,是典型的明代风格。

华侨经济是隆城乡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成为促进隆城其它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每年二月初二,是隆城乡举行临水圣王圣诞节的祭祀活动,俗称“营老爷”。

地区介绍

澄海莲华镇隆城乡,毗邻莲花山。莲花山南面的丘陵地带远观似龙形,莲华镇境内的龙舌、龙须等地名,隆城乡恰好处于龙的眼睛部位,故称“龙眼城乡”。历史上龙眼城长期归属饶平县管辖,为区别于黄岗龙眼城乡,解放前凡是侨批、邮件均应注明“饶平隆都下堡”字样方可寄到。后取兴隆之意,亦称隆城,解放后划入澄海区。隆城区20000多人,人口密集,商业繁华,是莲华镇政府的所在地。1980年,隆城划分为隆华、隆南、隆北、东光四乡,但四乡村民仍以“隆城人”自称。

建制沿革

初属海阳县、后属饶平县、现属澄海县(汕头市澄海区)

行政区划

下设隆华、隆南、隆北、东光县4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以农业为主

人口民族

汉族

历史文化

全村有22个宗祠,其中大宗祠为全乡共有,供奉大宗公张夔

著名人物

张道宗是李儇时 殿前正将,后任瀛州刺史,龙眼城创建人。

张(1068—1157年) 又名张伯举,号致尧,张道宗之第九世裔孙,生于海阳县隆眼城(今属澄海区十五乡镇),潮汕地区前八贤之一。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出任茂名市知县。有犯法豪绅买通他的亲近胥吏,试图向他行贿,但他不为所动,将豪绅定罪,并将近吏革职。豪绅散布流言中伤他,太守拘捕近吏重审此案。张夔带案卷面见太守据理力争,终於弄清案情,还其清白。因此称南中诸县第一清介官吏,升为廉州镇通判,奉政大夫。後张夔升任新兴县(今广东省新兴县)知州,在任时兴办学校,捐俸刻印《四书》和《五经》,送给当地子弟;又兴修水利,筑陂蓄水,当地百姓称所筑的陂为“张侯陂”。70岁时致仕归乡,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逝世。

早在唐朝以前,隆城一带就是潮州市城沿海的一处小港口,附近有象鼻山阻挡风浪,有利于船只停泊,潮州出海渔民多在此地歇息,这是潮汕地区较早有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隆城张氏的先祖张道宗是李儇的“殿前正将军”,曾任瀛州刺史,因打击黄巢起义有功,名盖朝野。唐末从莆田市迁来隆城,后人尊称“隆城太祖正将公”。张夔(1068——1157)是张道宗的第八代孙,北宋宋徽宗八年(1117)考中进士,时年50岁,为官20年,先后当过茂名市知县、广西廉州通判、广东新州知州、奉政大夫等职,张夔在职时铁面无私、爱民如子、捐资办学、兴修水利的事迹,广泛见于各类史籍及地方志中。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广西廉州山贼甚多,盗抢不断,民心惶惶,张夔体察民情十分重视。但他不给予直接打击,而是自行劝说群盗悔过自新改邪归正投身农业生产,改造了一批社会劳动力,既深得民心又促进了社会和谐。张夔身体力行实践着儒家的“仁政与德治”。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向诸侯王们游说的治国方案,也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和难题。但是时已年近古稀的张夔实现了它。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

张夔后辈勤奋进取,赵构时,张家三代为官,长子昌裔(进士)任广西容州通判,二子昌明(进士)任福州市通判各15年无错案,六孙尽是进士为官,曾孙张雷(进士)从南海区西尉、藤州司理升至从政郎。张夔后顾无忧,把自身的俸禄积蓄投入到任职地区的教育和水利建设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宋高宗大为赞赏,赐“名著南天”匾额。并钦赐莲花山脉100峰的范围之内皆为张夔的封地。张夔自谦仅要99峰,范围横跨现今的饶平钱东、澄海莲华和潮安铁铺一带。如今铁铺镇坑门村群山当地人仍称“张厝山”,山上有“张界”石碑。

在隆城,张夔从不兴建豪宅大屋、亭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而安奉张夔和昌裔、昌明牌位的张氏大宗祠也是明朝后人所建。祠堂楹联“水火勿交奕奕勿忘祖训,邱山好重勤勤宜作孙谋”,源自张夔劝诫容州通判昌裔的诗句“慎勿与人交水火,好尊名节重邱山。”清极不知寒,一代清官张夔留给后人的是朴素务实的价值理念和温暖人心的人格力量。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张夔深谙三派学说,当儒家的仁德直面佛教的慈悲,他萌发兴建佛寺的想法,以劝诫后人积德行善,净化社会风气。张夔擅察地理风水,他在莲花山南麓择址,相中一块前有钟鹄(木鱼)、左右狮象、背靠莲峰的风水宝地,但自身并无积蓄,加上年事已高,建寺计划只能在生前搁浅。

张夔90岁逝世,安葬于饶平钱东镇下河村地界的莲花山北麓(墓地经夔公生前择址),陵墓坐东南向西北,这是潮汕地区少数的宋墓,墓主又是潮汕前八贤之一,弥足珍贵。经申请,2011年6月4日,饶平县县人民政府、饶平县文广新局批准张夔墓为饶平文物保护单位。

张夔逝世132年后,公元1289年,张姓后人在夔公选址处兴建了澄海区宗教名胜“莲花古寺”,完成夔公的夙愿,并追认夔公为倡建寺院的大施主,张夔也以“庵主”身份入主莲花寺。在佛寺西厅,安奉着张夔漆金石像,白须,抱如意,稳重慈祥。每年重阳节,当地民众都来佛寺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庵主公。

伴随着梵呗声声,名胜与名贤的故事流传至今,张夔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闪耀于璀璨的潮汕地区人文星空,垂范今人,光照后世。

参考资料

古村传千年 侨力筑新景.大华网.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