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是由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Cm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病害,目前还没有快速有效的防治办法。番茄溃疡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实现远距离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坏死、茎秆开裂、溃疡、植株整株枯死等。

入侵地区

北京、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新疆、山西省山东省上海市等9个省市的28个城市或地区,并有逐渐向南方扩展蔓延的趋势。

传播途径

病原菌存在于土壤里的病残组织中,可存活2~3年。在田间或温室,病原菌通过水、培养料和修剪刀等传播,由植株的伤口、叶毛、根、气孔和其他自然孔口或幼嫩果实表面侵入植物组织。果实上的病斑是通过风雨或喷灌时从病汁液上滴下的带菌水传播的。花梗染病后病菌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脐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黏附在种子上致使种子带菌,种子内外层都可带菌,种子带菌率一般为1%~5%,严重可达53.4%,种子带菌率1%时能迅速引起病害流行。如果苗床土壤带菌,病株可达50%以上。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种子、病株。

寄主植物

主要寄主是番茄,还侵染辣椒,龙葵,烟草等47种茄科植物,但无侵染马铃薯的记录。

为害特点

该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主要寄主是番茄,还侵染辣椒、龙葵、烟草等47种茄科植物,但无侵染马铃薯的记录。一些感病茄科禾本科杂草是该病原菌的永久侵染源。幼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病,病株发生萎蔫和死亡,大田定植后造成缺株断垄。病菌可通过维管束侵入果实,造成果实皱缩、畸形,由外部侵染果实引起“鸟眼状”斑点,影响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危害十分严重。据国外报道,番茄溃疡病可使番茄产量损失25%~75%。在自然条件下,番茄植株对此病非常感病。病菌侵入以后有1个很长的潜伏期。在植株中,病菌存在于木质部导管里,影响溶生细胞间隙。

形态特征

可选用营养肉汤培养基和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分离病原菌。病原菌为需氧细菌,无芽孢,棒杆状。细胞大小为0.6~0.7μm×0.7~1.2μm,以单个或成对方式存在。糖类氧化代谢,不解脂,硝酸盐还原阴性,酶阴性,明胶液化慢,水解七叶苷,水解淀粉能力很弱或不水解。病菌生长缓慢,形成具光泽、圆形、边缘规则的黄色菌落,也存在粉红色、白色、红色及橙色的变易菌落。病原菌是一种好气、不游动、革兰氏阳性、无孢子形成的弯曲形杆状细菌。

生物学特征

带菌番茄种子使幼苗发病。病菌在田间和禾本科杂草间通过水或人为的栽培措施(修剪、化学防治)传播。病原菌经由植株的气孔及其他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组织,也可以通过伤口或根部侵入。幼苗更易感染病菌,自然条件下,番茄的整个生长期均对病菌敏感。病菌侵染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细菌只存在于木质部维管束组织中,并由于细菌溶解产生孔洞。

发病维管束中含有粘性的颗粒状沉淀及植物侵填体和细菌团块。同时,病菌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毒素肽。病菌在植物残体、土壤、农用工具和温室的设备上能长期存活,在土壤中不能长期存活,在种子里可存活8个月以上。

控制方法

1、检疫措施:选用无病种子是防治番茄溃疡病的首要条件;建立无病留种田;严禁从疫区向非疫区调运种子。

2、防治方法:种子消毒,种子化学处理(酸浸泡)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发病率;清除病株,一旦作物发病后要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例如铲除病株、病区隔离等,以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药剂防治,为保护作物,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如销毁植物残体,对农具、设备消毒;与非茄科植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品种抗性也是育种发展方向。

4、高温闷棚。利用三夏高温季节,密闭温室15~20天。

5、采取“喷雾+涂抹”的综合防治方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