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语(英语:Kashmiri / 克什米尔语:कॉशुर )是印度次大陆克什米尔人的语言,是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克什米尔语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语序一般为SVO,且有动词第二顺位的存在。使用人口约300万。它的标准语言形成于14世纪。
词语解释
克什米尔语的音系里还有印地语中常见的齿音、龈音和卷舌音的区别,但是浊塞音的送气音已经消失。例如bat(饭),旁遮普语作bhtt;dd(牛奶),印地语作dūdh;gur(马),印地语作gho╱a。鼻音有顺同化倾向。例如dand(牙齿),来源于[[梵语]] danta,t在n后变成 d;don(搅乳棒),中古雅利安语作 da╯a(杖),╨被鼻音吞没。克什米尔语的名词有主格、对格、夺格和施动格。使用后置词,如gar╣jas-andar(车房-里)。句子的基本词序是主语—动词—宾语,与印地语的通例(主语—宾语—动词)不同。它的词汇来源复杂,有德尔德语、梵语、旁遮普语、波斯语的成分。克什米尔语的传统文字是沙拉达文;现在通行阿拉伯字母。在印度教中,梵语天城体字母也在使用。
日常用语
语音学
音素
克什米尔语的音系中,除了后齿龈/后腭音列的音素外,所有音素都有腭化音素。这种腭化在克什米尔语中是音位性的。
古语特征
克什米尔语,以及其他的达德语,与印度-雅利安语的主流存在重要差异。其中一个差异是部分保留了古印度-雅利安语时期的三个齿擦音s、ṣ、ś。例如,数词“二”的前缀形式在梵语中为dvi-,在大多数其他印度-雅利安语中发展为ba-/bi-,但在克什米尔语中为du-(保留了原始的齿龈音d)。克什米尔语中“七十二”为dusatath,而印地语乌尔都语为bahattar,梵语为dvisaptati。某些克什米尔语的特征甚至可以追溯到印度-雅利安语的吠陀时期之前。例如,某些词中的/s/音变为/h/的音位变化在吠陀梵语中已经完成(在伊朗语支中也已经完成),但在克什米尔语中却不存在。吠陀梵语中的rahit(意为“排除”或“没有”)和现代印地语-乌尔都语中的对应词为rost,而sa-hit(意为“包括”或“有”)在克什米尔语中为sost。
参考资料
克什米尔语.族谱网.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