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Cropland 面积)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也包括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二级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农田也称为耕地,其分为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

截止2018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8,613,896公顷,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1.4亩。中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截至2021年,中原地区耕地面积为19.179亿亩,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度美国。2024年9月19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2021年至2024年3年净增1758万亩,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遏制了中国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

2022年度,中国“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以2022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中国耕地面积127,600,000公顷(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86666.666公顷(130万亩);建设用地42,000,000公顷(6.30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293333.333公顷(440万亩),年度增幅从0.83%降至0.70%。截至2024年6月,中国耕地面积达到127,866,666.667公顷(19.1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

耕地定义

耕地面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 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 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组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耕地又可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农田

农田也称为耕地,其分为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

一般农田

与基本农田对应的是一般农田,也叫一般耕地,是指主要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的主要区别在于基本农田属于重点保护的耕地种类,非特别情况不得占用,一般农田可以没有基本农田保护严格。

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此概念,“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的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既不是在原有基本农田中挑选一定比例的优质基本农田,也不是永远不能占用的基本农田。现在的永久基本农田就是基本农田。加上“永久”两字,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高度重视,体现的是严格保护的态度。

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339万亩。

分类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耕地分为5类,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菜地和旱地。

灌溉水田

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望天田

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水浇地

水浇地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旱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菜地

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计算方法

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本年度已种上农作物的新开垦荒地)、基建占地还耕、河水淤积、平整土地和治山、治水等原因而增加的耕地面积。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国家基建占地(指经县以上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因兴修水利、修筑公路、铁路、民航机场、修建工矿企业、建筑机关学校用房实际占用的耕地)、乡村集体基建占地(乡村新建或扩建乡村企业、兴修水利工程、修筑公路、以及建筑办公室和生产设施,如晒场、畜棚、猪圈等基本建设而实际占用的耕地)、农民个人建房占地、退耕造林面积、退耕改牧面积,以及因自然灾害废弃而实际减少的耕地面积。

在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2年下半年,中国印发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批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全国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正在陆续审核报批。国土空间规划整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等,是“多规合一”的新规划。为确保18亿亩耕地的真实性,自然资源部围绕粮食安全,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对违法占用耕地冻结补充耕地指标,推动耕地总量不减少。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持续开展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公开查处重大违法典型案例。认真落实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部署,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

2023年10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国家标准,该标准是中国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其明确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要求,内容覆盖陆海、城乡、地上与地下等全域国土空间,确立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任务、编制原则,规定了编制程序、技术路线,描述了规划方案编制和成果要求等主要内容。

2024年,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中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体规划、83%的市级和84%的县级总体规划批复实施;长江经济带等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中国所有市县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

耕地现状

地球上1亿4800万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3100万是可耕地,但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耕地流失的主因是森林开伐,森林开伐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过度开发的雨林中。森林开伐有时甚至会导致荒漠化,例如马达加斯加的中央高原上因为过度的游耕已导致严重的荒漠化。

1949-1957年,中国耕地面积从14.7亿亩上升到16.8亿亩,平均每年耕地数量上升近3000万亩。1957-1995年,中国耕地面积从16.8亿亩下降到14.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685万亩。

1984-1996年间,中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土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9.5亿亩。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9年12月31日结束,但直到2013年12月30日,中国国土资源部才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20.31亿亩,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之前的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耕地面积为18.24亿亩,中国耕地面积增加了2.07亿亩,增长率达到11.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0年的数据,全球耕地面积大概16.5亿公顷左右。

截至2015年底,中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截止2018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8,613,896公顷,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中国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8倍,印度是中国的1.2倍。由于乱砍乱伐及荒漠化的日益加大,中国耕地的总面积从1998年的19.45亿亩到2018年的20年内减少了1.19亿亩,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持续减少,而中国人口却增加了两亿。目前中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

2021年4月30日,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三调”主要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2021年,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发文加强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确定了耕地保护优先序。自然资源部结合2021年度和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发现的耕地流出线索,组织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防止“一刀切”前提下,稳妥开展了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复耕工作。经多方努力,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并在2021年首次止减回增120万亩的基础上,连续第二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

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中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表明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

2022年,世界耕地面积为15.73亿公顷,而永久性草地和牧场面积为32.08亿公顷。2001年至2022年耕地面积的增长是非洲(+7300万公顷)、南美洲(+2800万公顷)和东南亚(+2200万公顷)面积扩大的结果,但部分被北美(-2600万公顷)、东欧(-800万公顷)和南欧(-600万公顷)耕地面积的缩小所抵消。从2001年到2022年,用于种植农作物的面积显著增长。临时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增加了1.1亿公顷,达到10.85亿公顷,增幅约为10%。永久性作物(如可可油棕和咖啡)增加了5500万公顷,2022年达到1.9亿公顷,增长了40%。虽然世界人均耕地总面积减少了20%,从人均0.24公顷减少到0.20公顷,但以农业总生产总值衡量的土地生产力增长更为强劲——增长了近60%,从每公顷546美元下降到每公顷872美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面积127,600,000公顷(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86666.666公顷(130万亩)。

截至2024年6月,中国耕地面积达到127,866,666.667公顷(19.1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2024年9月19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2021年以来,中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遏制了中国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2023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对遏制“北粮南运”加剧局面至关重要。

耕地排行

参考资料

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中国政府网.2024-09-20

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cropland-area.ourworldindata.2024-09-19

农业统计.国家统计局.2024-03-07

什么是基本农田?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差别有多大.蒙城县人民政府.2024-09-20

1961 年至 2018 年耕地面积.ourworldindata.2024-09-20

陈玉荣:关于对我国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的思考.乡村振兴网.2024-09-20

国土“三调”数据公布: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人民网.2024-03-07

1961 年至 2021 年耕地面积.ourworldindata.2024-09-19

全国耕地总量2021年以来连续3年净增加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资源支撑.中国政府网.2025-03-12

三连增!我国耕地3年净增1758万亩.新京报.2024-09-19

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连续第二年止减回增,实现净增加.中国政府网.2024-09-19

什么是耕地?.淮北市人民政府.2024-09-21

考考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09-2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党政同责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净增加(权威部门话开局)(人民日报7月12日第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9-20

全国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发布(人民日报10月17日第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9-20

全国耕地3年增加1758万亩.光明网.2024-09-20

农业耕地.nais.2024-09-19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格局.自然资源学报.2024-09-19

全球耕地有多少?我国科学家研发新一代全球高精度耕地分布制图.中国网.2024-09-19

2001-2022 年土地统计。全球、区域和国家趋势.fao.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