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市镇位于合川区东北部,由原龙市、佛门、码头、孙家、古城五个乡镇合并而成。距城区32公里,幅员面积121.02平方公里,地处浅丘,耕地面积74505亩(田56578亩、土17927亩),总人口80613人,其中农业人口74914人,非农业人口5699人。辖2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360个农业合作社,村居干部110人,是合川通往岳池县、武胜县、广安市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合川东北边陲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素有“龙市鸭乡”、合川“粮仓”和合川“北大门”之称。
乡镇概况
全镇有基层党委1个,总支部3个,基层支部53个(其中:农村支部28个,流动支部2个,社区及单位党支部23个)。现有党员2023人,其中农村党员1528人,单位及社区党员495人,外出农民工流动党员236人。2006年来,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95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19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41164吨,生猪年出栏7.2万余头,实施订单蔬菜种植7000亩,蔬菜产量达到25886吨,小家禽以养鸭业为主全年养殖出栏200万余只;优质水果种植达到1578亩;退耕还林达到4995亩;蚕桑生产发种4200张;产茧167吨;年内转移剩余劳动力1.4万余人;接纳安置移民607人;招商引资和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480万元;2006年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921元。
结合龙市实际,投资180万元建成高滩小水利发电站,现已并网投入生产。韩国一企业家投资近1000万元兴办室内装饰墙纸厂,现产销两旺。引进龙胜天然气公司落户龙市,工程总投资300万元现已投产。
紧紧抓住龙市镇被纳入重庆市100个中心镇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000万余元,投入场镇旧房改造和新建居民商住楼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龙兴街、龙众街、飞龙街、文星街等道路设施及街道两旁的绿化,场镇新建房屋4万余平方米,场镇总体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自来水厂日产汽车公司达2000吨。
合川区属中学龙市中学,教师近300余人,在校生近6000人;中心完小1所、完全小学7所,在职教师266人,在校学生近7000余人。
龙市镇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文化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市级文明单位”等,2008年常年性开展文体活动队伍有野马篮球队等篮球队7个,老年健身队8个,龙狮队1个,管乐队1个等群众文体队伍。工作思路和目标按照“实施“项目立镇,科教兴镇,产业强镇,建管靓镇”战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历史沿革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置合州隆市镇(场)。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明月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龙市镇,属龙涞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第三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第三区署驻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龙市镇与佛门乡合并为佛龙镇。民国三十年(1941年),佛龙镇改为龙市乡,区公所迁驻云门镇。
1949年12月,分为龙市乡、佛门乡,属第九区(后改名龙市区),区公所驻龙市。
1953年3月,龙市乡析置龙市镇;同年9月,析龙市镇部分村设三星乡。
1956年1月,三星乡并入龙市乡。
1958年9月,龙市镇并入龙市乡,成立龙市公社。
1983年12月,改龙市公社为龙市乡。
1993年12月,龙市乡、孙家乡合并建立龙市镇。
2001年,佛门乡并入龙市镇。
2005年4月,码头镇并入龙市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龙市镇下辖龙市1个社区,龙头、海惠、双河市、飞龙、中心、九井、凉岩、新场、生龙、钵耳、古城、义和、四碑、山青、青坝15个行政村;下设10个居民小组、36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龙市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龙市社区、山青村、义和村、双河村、海慧村、龙头村、中心村、飞龙村、凉岩村、九井村、新场村、生龙村、四碑村、青坝村、钵耳村、古城村,镇人民政府驻花市街4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市镇地处合川区东北部,东与香龙镇、双槐镇接壤,南与涞滩镇为邻,西临钱塘镇、沙鱼镇,西北连四川省武胜县龙庭镇、乐善镇,北接肖家镇、岳池县赛龙镇,距合川区人民政府驻地32千米,区域总面积119.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市镇境内地形属平缓丘陵,丘陵起伏不平,除佛门、码头部分村外,其余村属浅丘地势,较为平坦佛门台地为嘉陵江与渠江的分水岭和境内的最高点,海拔350米;最低点位于凉岩村渠江江岸,海拔201米。
气候特征
龙市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低气温-3.5℃(1961年1月7日),极端最高气温42.6℃(2006年9月1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2℃;生长期年平均356天,无霜期年平均307天,最长达327天,最短为24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865小时,年总辐射118.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52天(一般为2月1日至次年1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1038.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46天,最多达178天(1982年),最少为133天(1987年);最大雨量1654.9毫米(2007年),最少雨量803.6毫米(1961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7—8月最多。
水文
龙市镇境内属渠江水系。渠江从青坝村北端流入,从北向南,在九井村东部出境后,又在凉岩村南入境与出境,境内流程23.5千米;境内溪河有11条,其中9条注入渠江,2条注入双龙湖。
自然灾害
龙市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暴雨、干旱、地质滑坡、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5—9月;洪灾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1年7月16日。
自然资源
2011年,龙市镇有耕地面积7.5万亩,人均0.9亩。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龙市镇总人口8.2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万人,城镇化率24.4%;另有流动人口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43818人,占53.4%;女性38297人,占46.6%;14岁以下14091人,占17.2%;15—64岁53448人,占65.0%;65岁以上14576人,占17.8%;2011年,龙市镇人口出生率6.6‰,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0.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84人。
2017年末,龙市镇常住人口为70754人。
截至2018年末,龙市镇户籍人口为81082人。
民族
人口以汉族为主,达81751人,占99.6%;有满、回彝、拉、白等24个少数民族,共364人,占0.4%。
政治
党政组织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龙市镇着力从四个方面着手,促进各项工作的快速展开:
一是抓制度建设,促进有制管人。建立了上下班考勤制度,避免机关人员迟到早退的现象;制定了“上班十不准”,有效扼制了部分工作人员上班脱岗、上网打游戏、炒股、随意串走等不良行为,完善了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信访制度等,使政府部门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二是抓学习宣传,促进思想升华。结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龙市镇组织全体机关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深刻领会,撰写学习心得,在机关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考试。班子成员在总结自身作风的同时,认真开好了“遵纪守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
三是抓作风建设,促进勤政务实。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龙市镇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勤政务实上下功夫,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打造服务型政府。2008年,龙市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年终目标任务已完成90%以上,2008年正积极筹备验收工作,公路推进进度比预期提前了6个月,并在社保、征兵、土地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加大服务力度,同时,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
四是抓督促评比,促进效率提高。坚持每周一上午召开工作例会,由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通报各部门上一周的工作进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对工作完成不及时、作风虚浮的部门责任人进行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机构职责
1、镇党委工作职责:(1)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龙市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龙市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需由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问题,由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此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4)加强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5)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协助管理上级有关部门驻镇的干部。
(6)领导龙市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工作。
2、镇政府主要职责:
(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
(2)执行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3)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5)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6)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7)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经济
综述
2011年,龙市镇财政总收入0.97亿元,比2010年增长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6万元,比2010年增长14.5%;人均财政收入1141元,比2010年增长13.9%。2011年,龙市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3元。
2018年,龙市镇有工业企业58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个。
第一产业
2011年,龙市镇农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比2010年增长21.4%,农业增加值420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3.5%。龙市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龙市镇生产粮食4.1万吨,人均502千克。龙市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2011年,龙市镇订单蔬菜种植面积7000亩,产量达2.6万吨。龙市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鸭为主。2011年,龙市镇生猪饲养量1.3万头,年末存栏0.9万头;鸭饲养量200万余只。2011年,龙市镇生产肉类2827吨;畜牧业总产值45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6%;优质水果种植达到1578亩;蚕桑生产发种4200张,产茧167吨。
第二产业
龙市镇工业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机械制造为主。2011年,龙市镇工业总产值为1.2亿元,工业增加值300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5%。
第三产业
2011年末,龙市镇有商业网点142个,职工639人。2011年,龙市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亿元,比2010年增长44.04%;有城乡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3.9亿元。
金融
2011年末,龙市镇有3家银行在境内开设了分行,各类存款余额为13.3亿元,比2010年增长28%;人均储蓄15647元;各项贷款余额0.2亿元,比2010年增长4%。
文化
地名由来
龙市镇取尊顺天子、市场兴隆之意而得名。
交通
2011年末,龙市镇有过境县道公路1条,村级公路15条。龙市镇有S207省道经过境内。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龙市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900人,专任教师41人;小学8所,在校生3601人,专任教师20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5个班,在校生2781人,专任教师13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龙市镇有重庆市属重点中学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镇中心完全小学校、孙家小学校、佛门小学校等。2011年,龙市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700万元,比2010年增长8.7%;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92%,比2010年增长9.5%。
科技
2011年末,龙市镇有各类科技人才7人。2011年,龙市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龙市镇有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0处,各类文化专业户15户,有各类图书室16个,藏书5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20人;
体育
有老年健身队8个、龙狮篮球俱乐部队1个、管乐队1个等群众文体队伍。2001年末,龙市镇有学校体育场9个,乒乓球台28张,16个社区、村安装了健身器材,有野马篮球队等7个常年开展文体活动的队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6%。2011年末,龙市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2万户,入户率4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龙市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其中有中心卫生院1个,门诊部2个;有床位600张,固定资产总值1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8名,其中执业医师29人,执业助理医师29人,注册护士20人。2011年,龙市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万人次。2011年,龙市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4.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9万人,参合率92.7%;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龙市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318户,人数2272人,支出130万元,比2010年增长0.5%,月人均186元,比2010年增长60%;城市医疗救助9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400人次,共支出102万元,比2010年增长3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1284户,人数2353人,支出378万元,比2010年增长17%,月人均124元,比2010年增长1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5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74万元,比2010年增长14%;社会福利费79万元,比2010年增长21%;有敬老院1家,床位27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62人,发放五保供养金218万元;有社区服务设施1个,其中社区服务站1个;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50万元,比2010年增长23%;基金支出合计10万元,比2010年增长25%;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8万人,参保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