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山东大学工科类创建最早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简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设计艺术学”6个硕士点;“制造系统信息工程”、“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虚拟制造”、“过程装备工程”3个增列学科(招收硕、博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及山东省重点学科,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学院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机械类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

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4年,官立山东京师大学堂停办,相关教师、学生和财产转入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高等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工业的人才,专科部设立了机织科,中南民族大学预科学院设立了金工科,开设了机械工程学大意、机纺机械、制图学等课程,为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学科的设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山东省公立工业等6所专门学校合并重新组建省立山东大学,正式设立了机械系,开启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的先河。1949年11月,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成立,1951年7月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1983年9月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设立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是陈翼文。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山东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师资、设备、学生整体调入山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这时的机械工程系大师云集,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专家刘先志等都在此任教,这也是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今天的机械工程学院是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山东大学后设立的,是山东大学具有代表性和基础性的工科学院之一。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深、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教师2人),国家学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含双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含B类2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泰山学者”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授76人(含兼职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9人),副教授44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77人,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院系概况

学院设有制造工程、车辆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设计艺术系四个系和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技术两个研究所。制造工程系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CAD/CAM、机电工程三个研究所;车辆工程系下设车辆工程研究所;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下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设计艺术系下设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学院现拥有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CAD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效切削加工、特种设备安全、生物质能源、CAD、石材、冶金设备数字化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学院实验管理中心拥有教育部、山东省共建的机械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和五个教学实验室,拥有价值百万元以上的先进精密加工设备、大型高精度电子测量实验仪器等满足学生培养所需的实验设备。

人才培养

以现有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促进“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发展和提升,争取2015年之前将“机械工程”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某些具体领域具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影响力,取得公认的科学技术成就。

在科学研究方面,立足于科学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及装备为主攻方向,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的协调关系,解决有关重大科学技术理论和实际问题。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高速、高效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等方向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在软件化开放式数控技术专业、建材、建筑及环保机械、高效复合加工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再制造等方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既重视应用基础课题的研究,又着眼于应用课题的开发,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和高校的联系与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形成比成果、比水平、比贡献的良好竞争气氛,促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

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工作,近五年来共获得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完成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0多项,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成果,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计20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0多项。与大量知名企业建立的地产地产、学、研、用合作关系,这些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教学管理,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在师生中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学风,注重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基础扎实、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强、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有一定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素质全面的人才。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机械及相关行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科学研究

围绕环保、高效加工制造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注重以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为研究特色,结合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及其产品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高效、洁净、节能、精密、可持续、复合创新设计和加工制造理论方法及其技术应用体系,以本领域的重要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科技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更好的为国家及山东省的制造业发展服务。将机械工程学院建成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下的、国内领先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科研平台

机械工程学院在“十一五”期间申报成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1986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批准建立了“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机械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制造系统信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虚拟设计与制造”、“化工机械”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中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制造系统信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设计艺术学”等7个硕士点和“机械工程”、“工业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拥有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高效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效切削加工”、“石材加工”、“生物质能源”、“冶金设备与工艺数字化”、“特种设备安全”、“CAD”。

科研成就

近三年来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建设专业,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评估验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延期审查,获批省级精品课程4门,获批校级精品课程5门,获批校级教学团队1个。

近五年共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山东省、教育部、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企业等委托的重大项目,累计科研经费约1.9亿元,其中横向总经费近五年来名列学校前茅;获得省部级奖共25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其中EI/SCI/ISTP检索800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项,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篇,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篇,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3篇。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科研基地”。在济南高新区建有山东拓普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济南润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生产基地,主要转化相关科研成果和开发新产品,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领导团队

参考资料

学院领导.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