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又名湖南省中医院,为国家重点建设中医医院,是一所综合功能齐全、专科优势突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有“湖湘中医发祥地”“医圣故址”之美誉。王国佐任医院党委书记,刘春华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有3个院区:老院区位于开福区蔡锷北路,占地14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驻省公安厅门诊部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130号,实用面积近295㎡;高铁西城新院区位于湘江新区,占地143亩。医院有在职职工1300余人,编制床位1100张,开放床位1300张,设置有46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其中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康复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皮肤科、肛肠科、妇科、针灸科和感染科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脑病科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身为1934年创建的湘省国医院,余华龛为首任院长。1938年11月12日,长沙市失陷,医院在“文夕大火”中被毁。1948年9月6日,医院正式恢复开业,并更名为湖南国医院。1952年1月,湖南国医院由省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同年9月,医院更名为长沙市立中医院。1954年,医院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医院开始扩建。1960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以湖南中医进修学校为基础,创办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并从这里迁出。1962年,院名改为湖南中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1965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迁出,医院更名为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94年年底,医院成立综合档案科,对医院各项档案资料搜集入档。2000年12月,医院恢复“湖南省中医院”院名。2006年4月,医院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医院搭建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治疗三位一体医疗急救平台。2022年,医院成立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党校。2024年11月2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公安厅门诊部揭牌开诊,标志着该院“一院三区”的发展格局正式形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先后获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湖南省文明医院、湖南省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十大爱心单位、湖南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历史渊源

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官至长沙市知府。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在长沙任太守时,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不顾忌封建时代官场戒律,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坐在太守堂上、敞开衙门,为平民百姓治病,救人无数,深得百姓尊重和爱戴,“坐堂行医”因此沿袭至今。清·吕肃高修·张雄图撰乾隆十二年刊本《长沙府志》记载,为了缅怀张仲景的历史功德,于乾隆八年在太守堂原址修建了张公祠(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址所在地)。

历史沿革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身湘省国医院于1934年创建。1938年11月12日,长沙市失陷,医院在“文夕大火”被毁。1946年12月,由湖南省卫生处同意,医院正式成立了湖南国医院筹备委员会,选址市中心保节堂街张公祠重建。1948年9月6日,医院正式恢复开业,更名为湖南国医院。1952年1月,湖南国医院由省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同年9月,医院更名为长沙市立中医院。1954年,医院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医院开始扩建。1955年,医院修建病房楼1000多平方米。1956年,医院增开痔瘘科、眼科,并且扩建职工宿舍1000平方米。1958年12月,医院建立科研楼和病房楼。1959年,医院增设放射科和中医外科(痔瘘科并入中医外科),眼科因医师调出暂停办。1960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以湖南中医进修学校为基础,创办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并从这里迁出。1962年,医院增开了妇科学,院名改为湖南中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1965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迁出,医院更名为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70年,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新恢复眼科。1972年,医院增设小儿科、理疗室、心电图室、急诊室和手术室。1974年,医院增设超声波检查室,外科肛肠组被选为中南、西南协作组副组长单位。1975年1月,医院增开制剂室、动物实验室和西成药房。1977年10月,医院增设耳鼻喉科,外科肛肠组被选为中南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结扎(套扎)专题组长单位。1978年,医院外科肛肠组被授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先进科室。”1981年,医院安排名老中医上门诊一线。同年,医院增开了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及免疫检查三个项目。1983年,医院实行了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科主任负责制。同年,医院增开了家庭病床科、按摩科、诊断科(包括A超室、B超室、心电图室、M超室)、和药械科。1986年3月,医院成立了内科、伤科、耳鼻喉科和针灸科等4个教研室。

1987年,经湖南省计划委员会和省卫生厅批准,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修建了一栋面积9800多平方米的12层病房综合大楼,于1990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1990年,医院开设病床300张,分为六个病室,设有中心药房、手术室。1991年,医院对急诊科和肛肠科门诊用房进行扩建。1994年4月,医院新设老干科。同月,医院成立省中医骨伤传统治疗研究中心。次月,医院成立五个专科专病研究中心。同年8月,医院成立了麻醉手术科和病理科。同年11月,医院增设监察科、经济管理科、食疗营养科。1994年年底,医院成立综合档案科,对医院各项档案资料搜集入档。1995年10月,医院被评定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97年,医院在原有内科、外科、骨伤、耳鼻喉、护理教研室的基础上,增设针推、影像、妇科学小儿科四个教研室。1998年9月,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成立。同一时期,医院病房裙楼加层工程完成,扩建、装修高档病房,并投入使用。1999年5月,医院组建前列腺病治疗中心,开展了湖南省省级综合医院首例经尿道前列腺肥大电汽化手术。次月,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国中医皮肤疮疡医疗中心”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同年7月,医院“放心药房”通过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验收。同年11月,医院作为省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通过省教委的评审验收。2000年12月,医院恢复“湖南省中医院”院名。2002年至2003年,医院修建门诊教学综合大楼,规划总面积9428平方米。

2004年7月,湖南省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正式竣工,7月19日开诊试营业。2005年,医院对口扶贫安化县中医院、邵阳县中医院。2006年4月,医院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6年,医院成立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通过了国家专家组对皮肤疮疡科、肛肠科的现场评估验收,被评为长沙市开福区2006年度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医院骨伤科、妇科学不孕不育专科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专科;心脑血管专科、急诊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同年,医院成立湖南省保胆中心。同年,医院护理教研室获“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2005-2007年度“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2009年,医院开通预约挂号系统,包括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和门诊预约。2010年,医院完成与邵阳县中医院沅陵县中医院、安化县中医院、永顺县中医院、永顺县石堤医院的对口扶贫工作。2012年7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

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封顶。医院获批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特色骨伤救治能力建设项目,召开第一届全省中医医院骨伤科、肛肠科、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大会。同年,医院开展援外医疗。2015年,医院派出7名医务人员到西藏山南地区医院和新疆吐鲁番市维吾尔医院进行医疗技术援助和学术交流,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复核检查,承办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全国肛肠新技术培训班,主持召开湖南“中医骨伤、肛肠专科联盟”成立大会,与百余家联盟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书。2016年,医院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同年,医院与邵阳市、凤凰、沅陵县三家县级中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配合媒体拍摄《健康一线》《养生学+》等专家专题讲座视频,网络点击率达50万次。

2017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医院东侧仲景中医文化广场建成。同年,医院成立联盟体巡诊、巡讲专家服务团,并定期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巡诊、查房、讲座、义诊活动共22次,新增基层医疗联盟单位17家。2018年,医院调整成立门急诊管理办公室,设立院前急救站,与开福区卫计局签订了全面托管秀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议,成立医院第一家紧密型医联体。2019年,医院搭建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治疗三位一体医疗急救平台,增设介入中心和卒中中心,设立中医传统治疗中心、针灸治疗中心和疼痛康复治疗中心,牵头成立了湖南省中西医皮肤病专科医联体、湖南省风湿与疼痛专科医联体,成功申报中医内科、骨伤科、皮肤科、肛肠科、医院感染科为湖南省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与湖南华珍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湘江世纪城门诊部。同年,医院重塑了5米高的张仲景铜像,启动了医院首届医圣文化节。2020年,医院获“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医院集结出版《庚子伏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实录》,医院内科楼改扩建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医院获批湖南省首批互联网中医医院,“仲景中医云”APP上线运行。

2021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国家卫健委实施的“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5-2020年)”双满意十佳优秀中医医院,启动中国首家公立中医院“互联网+护理”核酸检测上门采样服务。2022年,医院成立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党校,成立了湖湘张氏骨伤治疗中心,恢复了张氏正骨堂,开展了8个MDT多学科联合门诊、6个专病门诊,设立了日间手术部。同年,医院制定了《全员中医药文化传播行为积分量化管理方案》《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创办了“张仲景文化节”活动品牌;长沙仲景文化园项目启动,其中“修复仲景祠”等内容被正式纳入《湖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023年,医院通过三甲复审,入选国家卫健委2023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2024年,医院高铁西城院区一期工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奠基建设。同年5月,医院入选湖南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建设单位。同年11月2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公安厅门诊部揭牌开诊,标志着该院“一院三区”的发展格局正式形成。

规模条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有3个院区:老院区位于开福区蔡锷北路,占地14亩,为历代祭祀张仲景聂氏宗祠旧址,是当年长沙府衙门所在地,即张仲景坐堂行医之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驻省公安厅门诊部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130号,实用面积近295㎡;高铁西城新院区位于湘江新区,占地143亩。医院有在职职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278人,博士研究生55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96人,二级教授7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湖南省名中医11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医院有编制床位1100张,开放床位1300张,设置有46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2023年,医院业务收入7.45亿元,门急诊人次突破51.58万,出院人数3.93万,平均住院天数10.10天。

医疗设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拥有西门子Vida3.0T磁共振、GE64排128层CT、GE数字化平板C臂机(DSA)、上海联影DR、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岛津数字胃肠机、史塞克三晶片高清腹腔镜、奥林巴斯电子肠镜、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德国Joimax椎间孔镜、飞顿色素激光、科医人激光治疗机、德国蛇牌高清胸腔镜系统、GEE8彩超、C型臂、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血液透析仪、呼吸机等高精新科技医疗设备。

科室设置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设置有46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有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学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康复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皮肤科、肛肠科、妇科、针灸科和感染科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脑病科、心血管内科、脾胃病科、耳鼻喉科、中医预防保健科等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特色骨伤救治能力建设基地、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机构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皮肤科病理免疫实验室7个国家级平台,另外还有14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4个省首批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湖南省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单位。医院同时还是湖南省中医优势专科(肛肠科)集群项目牵头单位,湖南省中医骨伤专科医联体、湖南省风湿与疼痛中西医专科医联体、湖南省肛肠专科医联体以及湖南省中西医皮肤病专科医联体牵头单位。

参考资料

教育科研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7项。2011年,医院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机构,涵盖中医肛肠、中医骨科、中医皮肤、中医神经内科、中医心血管内科、肿瘤血液科、呼吸内科、妇科学、肾病内分泌科和预防保健科10个专业。2018年,医院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备案,可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40个。医院同时还是中医骨伤、中医肛肠、中医皮肤、中医特色中风康复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单位、1个省级一级学会会长单位、16个省级二级学会主任委员单位。近3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62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69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厅局级12项,专利28项。

所获荣誉

仅列举部分荣誉

医院文化

核心理念

医院宗旨

传承创新 仁济苍生

办院方针

中医特色鲜明

专科优势突出

综合功能齐全

服务质量上乘

医院愿景

医院文化 传统弘扬

管理卓越 纲举目张

名医辈出 专科专长

特色浓郁 优势显彰

医院精神

精耕博采 以人为本

医院院训

仁爱 精诚  博学 笃行

服务理念

生命至上 医德至仁

医术至精 服务至诚

管理理念

科学 规范 精细 卓越

人才理念

识才 用才 爱才 容才

院徽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徽logo图形为圆形,庄重、简约。中心图案以医疗标志“+”为主图案,其中横线变形为书法笔画,如我们的湘江一样源远流长,突出地域特色。竖线为针灸银针图案,同时书法笔画与竖线组成“中”字,紧扣中医属性。书法笔画里包含了“H”“N”“Z”的字母元素,体现湖南省中医院的专属感,同时书法笔画中也包含了“2”的数字元素,体现第二附属医院的准确信息。

logo中的中文字体选用毛体书法字体,传递湖湘精神,体现传统文化,也表达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中”字图案下方加入医院创建年份,体现医院悠久的历史,logo被草药组成的图案环绕,更加累扣中医行业属性,并凸显精致大气。整个logo以绿色为主色调,体现医疗行业属性,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是植物的颜色,也紧扣中医文化的主题。整个logo造型饱满圆融,简洁大气,信息传递准确,符合医院气质,易于识别和传播。

院歌

院内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有在职职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278人,博士研究生55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96人,二级教授7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湖南省名中医11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2个,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34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3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1人,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5人;湖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湖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4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3人,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10人,湖南省西学中骨干人才1人,湖南省“十四五”中医药领军人才2人、学科带头人13人、青年神农学者1人、骨干人才5人,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荷尖)项目1人,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项目-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人;长沙市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医学骨干人才3人,长沙市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医学青年人才6人。

仅列举部分专家

医院领导

截至2025年

参考资料

院徽含义.院徽含义.2025-07-23

医院概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4-10-08

医院发展历程(2014年—2024年).医院发展历程(2014年—2024年).2025-07-2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5-07-22

科室导航.科室导航.2025-07-23

医院概况.医院概况.2025-07-23

为周边群众提供特色中医药服务,湖南中医附二公安厅门诊部揭牌开诊.百家号.2025-07-23

医院概况.医院概况.2025-07-23

医院发展历程(1934年—1950年).医院发展历程(1934年—1950年).2025-07-23

医院发展历程(1951年—1965年).医院发展历程(1951年—1965年).2025-07-22

医院发展历程(1966年—1986年).医院发展历程(1966年—1986年).2025-07-22

医院发展历程(1987年—2003年).医院发展历程(1987年—2003年).2025-07-22

医院发展历程(2004年—2013年).医院发展历程(2004年—2013年).2025-07-2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公安厅门诊部揭牌开诊.百家号.2025-07-22

我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我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2025-07-22

医院概况.医院概况.2025-07-23

湖南省命名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凤凰网湖南.凤凰网 .2024-02-18

医院概况.医院概况.2025-07-23

专家介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5-07-23

骨伤一科(脊柱).骨伤一科(脊柱).2025-07-23

专家介绍.专家介绍.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