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细莴苣
大理细莴苣(学名:Stenoseris taliensis(Franch.)Shih)是小菊科组细莴苣属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大理细莴苣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0.5至2.5米。其茎直立且单生,基部直径约为6毫米,上部呈复总状花序状分枝,整个植株覆盖着稀疏的扁糙毛或头状具柄多细胞节毛。基生叶未见;中下部茎叶羽状全裂,具有长达7厘米的叶柄,顶裂片形状多样,包括长椭圆形、披针形或菱形,长度在4至6厘米之间,宽度则在3至4厘米范围内。侧裂片通常为2至3对,形状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度在2.5至4.5厘米之间,宽度在1至2.5厘米之间,顶部急尖或短渐尖,底部楔形或与羽轴融合,所有裂片边缘都有不明显的小尖头状锯齿或边缘带有小尖头。上部茎叶与中下部茎叶形态相似,同样分裂,但具有较短的叶柄;最上部茎叶以及接近花序分枝下方的叶子呈三角状戟形。所有叶片表面及背面沿着脉络都覆盖着短糙毛。头状花序数量众多,在茎枝顶端形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狭圆柱状,长约1.3厘米,宽约2毫米;总苞片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非常小,呈现卵形或披针形,长度在1至2毫米之间,宽度不到1毫米,顶部急尖或钝,内层宽线形,长度达1.3厘米,宽度为1.2毫米,所有总苞片外部均无毛。舌状小花共3枚,颜色为紫红色。瘦果为褐色,压扁,倒披针形,长度约5毫米,宽度约1.5毫米,一侧有3至4条高起细肋,另一侧有6至7条高起细肋,两侧均无毛,顶部急尖,形成一条长约1毫米的粗喙。外层冠毛极为短小,粗糙如毛发,而内层冠毛较长,长约6毫米,颜色为白色,略带黄色。大理细莴苣的花果期一般在每年的6月至9月。
栖息环境
大理细莴苣主要栖息于海拔2900至3000米的山坡林下、灌木丛或草地环境中。
分布范围
大理白族自治州细莴苣广泛分布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多个省份,包括四川省(天全县、康定市、峨眉山市)、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大理、丽江市)以及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波密)等地。
相关物种
在四川巴县发现了一种名为莴苣属 scandens Chang的植物,最初由Chang在《中国科学生物实验室》第9卷中描述,后经S. Y. Hu在《台湾博物馆季刊》第20卷中再次提及。这种植物的特点是有5枚紫色的舌状小花,因此可能属于细莴苣属。然而,由于其瘦果尚未充分发育成熟,难以确定其确切分类地位,因此在此处仍然使用原有的命名。
参考资料
细菌苣属Stenoseris Shih .植物志.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