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体假名(日语:体名),又称异体假名,是日本语文字的一种。平假名原先一音有多种写法,但在1900年(明治33年)《小学校令施行规则》施行后,固定一音一字,其余为异体字。这些不在教学使用的异体字假名,即为“变体假名”,而教育使用的现行假名,则称为“现用字体”。

基本介绍

假名是由万叶假名派生,其读音源于古汉语汉字的相应读音。平假名是汉字草书体的演变形式。在纪贯之的《土佐日记》之后、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古典文学代表作中均广泛使用假名,显示平假名在平安时代已经出现。明治维新后,为了近代化学校教育,对同音韵的平假名进行了整理,制作出现在使用的五十音图,而这时未被采用的平假名,其后则称为变体假名。

明治33年以后,直至战前,变体假名还常见于日记、书简等日常笔记的使用上。夏目漱石的亲笔原稿中就能看到很多变体假名。活字字母也有存在,战前的活字样本书可以见到很多变体假名活字。《言海》《大言海》中,“し”条目标题开始即使用“志”这个变体假名。教练教科书所收录的军人敕谕同样多数为变体假名字。台湾日据时期铁道省出版的铁道停车场一览中亦使用了“志”的变体假名。昭和23年(1948年)的户籍法施行以前,多数人的名字皆使用变体假名来命名。

现在于そば屋、天妇罗屋、和服店的看板依然有机会看到变体假名。在传统的书法里也不难见到变体假名的出现。2010年10月发布的Unicode 6.0版本中,や行え段的变体假名“𛀁”被收录。而随着2017年6月Unicode 10.0版本发布,又有285个变体假名被收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