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杰里
宾杰里(Bender,[benˈder],摩尔多瓦西里尔字母:Бендер)或称本德里(俄语:Бендеры,[bʲɪnˈdɛrɨ],乌克兰语:Бендери),也被称为蒂吉纳(罗马尼亚语:Tighina),是一座位于摩尔多瓦国际公认边界内,自1992年起实际上由未被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摩尔多瓦共和国(Transnistria)(PMR)控制的城市。它位于德涅斯特河西岸,在罗马尼亚历史地区贝萨拉比亚内。宾杰里连同其郊区普罗特亚加伊洛夫卡一起构成一个市镇,根据摩尔多瓦法律,该市镇与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作为摩尔多瓦的一个行政单位)是分开的。宾杰里位于1992年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结束时建立的缓冲区内。尽管联合控制委员会在该市拥有最高权力,但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实际上拥有行政控制权。
蒂吉纳堡垒是摩尔多瓦公国重要的历史堡垒之一,直到1812年为止。宾杰里的面积为97.29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93,751。
宾杰里最早在1408年的一份使用古教会斯拉夫语(该词源自库曼语)的文件中以Tyagyanyakyacha(Тягянякяча)的名字被提及,中世纪时期该镇在摩尔多瓦来源的罗马尼亚文献中被称为蒂吉纳,后来在奥斯曼帝国来源的文献中被称为本德里。在该地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rayah(15381812年)以及大部分时间属于俄罗斯帝国(18281917年)期间,这座堡垒和城市被称为本德里。在摩尔多瓦公国、俄罗斯帝国早期(18121828年)以及该城市属于罗马尼亚王国时期(19181940年;19411944年),它们被称为蒂吉纳(Тигина,[tiˈɡina])。该城市是贝萨拉比亚历史地区的一部分。在苏联时期,该城市在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以罗马尼亚语的本德里(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为Бендер),俄语的本德里(Бендéры)和乌克兰语的本德里(Бенде́ри)被称呼。今天,该城市官方名称为本德里,但本德里和蒂吉纳两个名称都在使用中。
经济
河港。铁路枢纽。工业以丝纺织、棉纺织、缝纫、制鞋及食品加工为主,尚有电机、木材加工厂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厂。
历史沿革
该镇最早在1408年10月8日摩尔多瓦沃伊沃德亚历山大善良向利沃夫商人颁发的一份商业特许状中被提及,作为一个重要的海关站点。"蒂吉纳"这个名字在15世纪下半叶的文件中被发现。热那亚商人曾称该镇为Teghenaccio。该镇是连接该国与克里米亚汗国的商业道路上主要的摩尔多瓦海关点。在斯蒂芬三世统治摩尔多瓦期间,他在该镇建造了一个小木堡垒,以防御鞑靼人的袭击。
1538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从摩尔多瓦征服了该镇,并将其更名为本德里。在土耳其建筑师科吉·米马尔·西南的监督下,其防御工事被发展成一个同名的完整堡垒。奥斯曼人用它来对摩尔多瓦施加压力。16世纪末,有几次未能成功夺回堡垒的尝试:1574年夏天,约翰三世恐怖王子对堡垒进行了围攻,米哈伊勇敢者在1595年和1600年也做了尝试。大约在同一时间,堡垒遭到扎波罗热市哥萨克的攻击。
18世纪,摩尔多瓦亲王安提奥·坎特米尔在奥斯曼帝国监督下扩大并现代化了堡垒区域。1710年4月5日,本德里宪法(更常被称为皮利普·奥尔利克宪法)在本德里被接受。它确立了政府中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分支之间权力分离的原则,几乎比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出版早了40年。
1713年,堡垒、城镇和邻近的瓦尔尼察村是瑞典国王查尔斯十二世与哥萨克首领伊万·马泽帕在1709年波尔塔瓦会战失败后避难的地点,以及土耳其人希望强制瑞典国王离开的冲突地点。
在18世纪下半叶,堡垒在俄土战争期间三次落入俄国人手中(分别是在1770年、1789年和1806年不战而降)。连同贝萨拉比亚一起,该城市在1812年被并入俄罗斯帝国,并一直是俄罗斯贝萨拉比亚省的一部分,直到1917年。许多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在本德里或其周边定居,该镇很快成为以俄语为主的地区。到1897年,讲罗马尼亚语和摩尔多瓦语的人只占本德里人口的大约7%,而犹太人占33.4%。
蒂吉纳在19171918年是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1918年后,随着贝萨拉比亚与罗马尼亚的联合,该城市属于罗马尼亚王国,并成为蒂吉纳县的县城。1918年,它短暂地被奥德萨苏维埃共和国控制,后来被罗马尼亚军队驱逐。当地居民对罗马尼亚当局持批评态度;亲苏维埃的分离主义仍然很受欢迎。1919年复活节当天,为了阻止布尔什维克进入该城,法国军队炸毁了跨越德涅斯特河的桥梁。同年,本德里发生了亲苏维埃起义,试图将该城市并入新成立的苏联。数百名来自贝萨拉比亚的共产主义工人和红军成员,在格里戈里·斯塔里的领导下,于5月27日在本德里夺取了控制权。然而,起义在当天被罗马尼亚军队镇压。
罗马尼亚实施了罗马尼亚化政策,现在不鼓励使用俄语,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受到限制。然而,在本德里,俄语继续是该市最广泛使用的语言,1930年时53%的居民以俄语为母语。尽管他们的比例翻了一番,但讲罗马尼亚语的人只占15%。
连同贝萨拉比亚一起,该城市在1940年6月28日被苏联占领,这是在发出最后通牒后发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在1941年7月被罗马尼亚夺回(一个月后签署了关于占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地区的条约),并在1944年8月再次被苏联夺回。该市的大多数犹太人在大屠杀期间被杀害,尽管本德里在苏联解体后仍有相当数量的犹太社区,直到大多数人移民。
从19401941年和19441991年,它是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四个“共和国城市”之一,不隶属于任何区,是苏联15个共和国之一。自1991年以来,该城市在摩尔多瓦共和国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之间存在争议。由于该城市在德涅斯特河右岸的关键战略位置,距离左岸的蒂拉斯波尔10公里(6英里),本德里在1992年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期间的本德里战役中经历了最激烈的战斗。自那时起,它由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地区当局控制,尽管它已被正式划入冲突结束时建立的非军事区。
摩尔多瓦当局控制着北部紧邻该市的瓦尔尼察公社。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当局控制着西部与该市接壤的普罗特亚加伊洛夫卡郊区公社,以及西南部与该市接壤的吉斯卡公社。他们还控制着更东南部的奇茨卡尼和克雷门丘格,而摩尔多瓦人控制着更东南部的科潘察。
人口
1920年,本德里的人口约为26,000人。当时,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犹太人。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罗马尼亚人。在那个时期,德国人、俄罗斯人和保加利亚人也混杂在人口中。在2004年的人口普查中,该市有100,169人口,其中市本身97,027人,普罗特亚加伊洛夫卡公社3,142人。
社会事业
FC迪纳摩本德里是该市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曾在摩尔多瓦顶级足球联赛国家分区中比赛,后来降级。
宾杰里有十六世纪城堡、十九世纪教堂和地志陈列馆。
友好城市
本德里与以下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莫桑比克贝拉
意大利卡夫里亚戈
摩尔多瓦杜巴萨里
意大利蒙特西尔瓦诺
格鲁吉亚奥恰姆奇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