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曲阳修德寺石造像

曲阳修德寺石造像

曲阳修德寺石造像指修德寺遗址发掘出的北魏至唐残石造像及石刻乐人。

1953年11月和1954年3月,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两次派员到修德寺遗址进行发掘,得北魏至唐残石造像及石刻乐人2200余件,其中有年款的247件,清理后大部分运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多年来北岳庙内收藏汉至民国石雕文物160余件,作品主要有虎、羊、狮、象、人、佛、灯、经幢、牌坊、棺等。全县现存民国前重要碑刻约200余通,其中100余通存于北岳庙内。

历史痕迹

Quyang Xiudesi shizaoxiang

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佛信仰为主,过渡到重视阿弥陀佛和 菩萨信仰的过程。无量寿佛和阿弥陀佛造像出现于北齐,至隋朝超过了弥勒菩萨的数量。菩萨像在纪年造像中的比例,分别为北魏的35%、东魏的75%、北齐的82%和隋的93%。这种日益增长的趋向反映了下层群众的信仰要求和佛教的世俗化。造型上,也有由瘦削修长到方颐矮胖再到丰满挺秀的变化过程。佛衣由最初的褒衣博带,发展为轻薄透体、衣纹简疏的样式。造像的面容,北魏的慈祥严肃被唐朝的平易亲近所取代。

沧桑岁月

北魏石造像

题材主要是弥勒佛(7躯),其次是观世音菩萨(4躯)和释迦牟尼(2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受到重视。造像面形方圆,头部前倾,颈细长,神态严肃慈祥,具有北魏晚期的新作风。衣褶厚重,多作三角隐起或重叠式。光背作舟形举身光,中饰莲花、火焰纹。佛像多作施无畏印,佛衣下 摆呈重叠弧形,披覆整个佛座上。菩萨像裙底作羊肠式回曲纹。正光二年(521)赵雌造弥勒像孝昌县元年(525)来造观世音像,冠带外扬,裙裾两端呈锐角伸展,造型追求匀称的形式美。这些反映了北魏晚期佛教的兴盛,也为东魏造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东魏石造像

弥勒像锐减(1躯),观世音像增加(13躯),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4躯)和思惟菩萨像(9躯)。东魏造像的变化始于兴和年间,至武定年间而定型。武定六年(548)邹仲和造坐佛像,袈裟变薄,衣褶用双钩阴线,披覆佛座的佛衣下摆呈现不规则的折叠回转纹。全像造型趋于简略,头部比例较小,表示了北魏造像北齐造像的一种过渡形式。

北齐石造像

新出现的题材,有无量寿佛和阿弥陀佛(各1躯),还有双尊像的形式,如双释迦像(1躯)、双思惟菩萨像(8躯)、双观世音像(8躯)、双菩萨像(19躯)等。菩萨像占此时期造像总数一半以上。北齐造像的样式上承东魏武定年间造像,到天统前后形成。造像肌肉凸张,面相丰满,衣纹简疏,多用阴线而不用双钩法。袈裟披覆佛座渐短。造型稍嫌滞重,佛衣更趋轻薄。

隋唐石造像

隋朝造像中无量寿的译名完全被阿弥陀所取代,出现三尊像,菩萨像比例增加,其中双菩萨像34躯,而弥勒佛仅1躯。佛像造型尚精致,菩萨像多较粗糙,冠服简单,衣纹简化,形体笨滞。唐朝造像题材变化不大,阿弥陀佛和双阿弥陀佛约占总数一半。但造像形式已变为丰腴舒展,形体轻柔多姿。

延续辉煌

4世纪中叶,随着佛图澄后赵的传教活动,今河北石家庄市地区佛教已很盛行,成为当时北方佛教要地之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加之当地盛产汉白玉石料。这就给以定州市为中心的佛教造像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定县北齐永孝寺旧址和唐县望都县等地,相继出土几批汉白玉石造像,有明确纪年的大都在东魏以后,说明此后定州佛教造像臻入盛期,至隋唐而不衰。这就为研究这一时期北方造像的分期、类型和地区特点等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资料。

参考资料

曲阳县—文物遗存.保定地方志.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