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研究孔子的思想,全面研究孔予的学术贡献,决不能不考虑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收入本书的不少文章中,笔者都谈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问题,如《〈尚书・皋陶谟〉与儒学渊源问题》、《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新出简帛与早期儒学的重新认识》等。本书中的《〈孔子家语・颜回〉篇与“颜氏之儒”》、《郭店楚简与子思学术研究》等篇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初步看法。

基本介绍

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 本书目录

总序  宋焕新前言《尚书・皋陶谟》与儒学渊源问题《周》诸篇次序考订也说《金�g》《康诰》乃“周公姬诵之命”而作“鲁酒薄”与周公《酒诰》《洛诰》研究《费誓》时地管见周训:儒家人性学说的重要来源――从《逸周书・度训》等篇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逸周书》有关周公诸篇议 鲁国与《诗经》 《伐檀》诗旨未必刺贪 《国风·齐风》三诗《南山》《敝》《载驱》诗旨新说 从《诗经・�s宫》看鲁国前期历史 新出简帛与早期儒学的重新认识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 郭店楚简与孔伋学术研究 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 上海博物馆竹书《鲁邦大旱》管见 《礼记・孔子闲居》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家语・颜回》篇与“颜氏之儒” 《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 《孔丛子・刑论》与《孔丛子》的成书

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 相关资料

前言儒学研究应当以文献为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的儒学研究存在着对文献利用不够或者认识不足的严重缺陷,也是毋庸讳言的。笔者认为,早期儒学(或称为“原始儒学”)也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存在着一个“需要重新估价”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大批地下儒家以及相关学术文献本身的问世,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又“激活”了大量的传世文献。而这些传世文献都曾经过学者们的“严谨”甄别与考证,却多被打入“不可靠”的队列之中。现在看来,原来的怀疑都在不同程度上“走过了头”,因而,在许多层面上对早期儒学的认识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以笔者的浅见,儒学的不少关键问题都需要重新认真考虑,而这些问题又无一不与儒学典籍的重新认识密切相连:首先,关于儒学的渊源问题。儒学的形成当然有一个既远且广的文化背景,有其特定的时空环境。但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及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对儒学的形成一定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古代圣王的事迹见载于《尚书》、《逸周书》等典籍,这些材料如何对待,有进一步认真研究的必要。笔者撰写的《〈尚书・皋陶谟〉与儒学渊源问题》、《周训:儒家人性学说的重要来源――从〈逸周书・度训〉等篇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逸周书〉有关周公诸篇刍议》是这方面探索的一种尝试。第二,关于孔子的研究资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由于学术研究出现的偏差,特别是疑古思潮的影响,不少人研究孔子仅仅依靠《论语》一书,除此之外,似乎任何资料都不可靠;更有甚者,《论语》中的个别篇章也遭到怀疑,有人认为是其他学派的东西窜入进来。这样,孔子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就失去了依托,好像他只留下了《论语》中的片言只语。全面研究孔子的思想,全面研究孔予的学术贡献,决不能不考虑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孔子曾经认真整理古代文献,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作《春秋》,古籍中的相关记载言之凿凿,不容人不信。收入本书的不少文章中,笔者都谈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问题,如《〈尚书・皋陶谟〉与儒学渊源问题》、《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新出简帛与早期儒学的重新认识》等。另一方面,孔子长期从事教育,他有不少珍贵的思想材料被后学弟子记录并流传下来,如保存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的有关材料即是。但它们却长期遭受怀疑,几乎被弃置不用,至为可惜!在本书中,《〈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孔丛子・刑论〉与〈孔丛子〉的成书》、《〈礼记・孔子闲居〉与〈孔子家语〉》等篇都谈到了对这些材料认识。第三,孔子以后的学术传承。孔子创立了儒学,我们以前都认为孟子荀子是孔子以后的大儒,但孔孟之间的学术怎样连接,以前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人们的认识比较模糊。现在,赖地下材料的不断问世和学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可以对儒学的早期传承给予大致的描述了。本书中的《〈孔子家语・颜回〉篇与“颜氏之儒”》、《郭店楚简与子思学术研究》等篇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初步看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