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波(1892—1976),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北辛庄乡司马庄村。自幼进入饶阳县“大崇庆”河北梆子科班学习。出科后,他在多个大城市如京、津、保以及石家庄市、邢台市等地表演,以技艺赢得广泛赞誉。由于其身高较短,遂得艺名“童子红”,每当他的名字出现在戏单上时,剧场总是爆满,掌声不断。曾在同治三年(1864年)与多位著名演员共同在京万顺和梆子班演出,并在光绪二年(1876年)加入全胜和梆子班,与十三旦(俟俊山)合作。他的演唱融合了北京方言,因此被称为“京梆子”。
人物经历
赵崇波在光绪末年曾多次受邀入宫为皇室成员指导戏曲并表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敲响了太和殿的大金缸,引起了皇帝的不满,险些遭受极刑。幸好一位名为八千岁的戏迷太监极力劝说,使他得以赦免。作为回报,皇帝还特意点了赵崇波的戏,让他以此抵消过错。民国时期,赵崇波长期居住在石家庄市,期间在一家饭店落脚。大约在1940年后返回家乡。回到村里后,他开办了三届科班,教授了近一百位学生,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育了许多戏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赵崇波放弃了演艺生涯,转而从事农业工作。尽管如此,仍有来自其他地区的戏剧艺术家经常向他请教。1961年,他应邀至沧州专区戏校担任教师,三年后结束教学工作,回归乡村生活。
主要作品
赵崇波的代表性剧目包括《太白醉写》《状元谱》《打侄上坟》《文昭关》和《斩黄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