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卓(1892—1915),字铁庵,江苏涟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入县高等小学堂读书,1908年考入江北公立中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考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科学习。在大学期间,广结革命志士,共同探讨革命方略。曾在假期请陈其美引荐,赴广州市黄兴。黄兴对张大卓的学问胆识极为赞赏,又将其引荐给孙中山宋教仁被刺。1913年张大卓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愤归故里,与江北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商讨革命大计。江北革命党人推举张大卓为代表,驻沪与陈其美、韩恢联系,准备在淮阴起义。

张大卓到达上海市后,一面与韩恢筹集饷械,一面联络同志,商讨江北革命事宜。同时秘密派遣贾伯谊秦印西前往淮安市,联络军警,待机起义。因经费不足,张大卓写信嘱家中筹款,并托同乡将信带回。不料这个同乡将信丢失,偏偏信件又落入江北护军使蒋雁行手中。蒋雁行当即做好防务准备,一面电告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做好防范。1915年1月20日夜晚,江北革命党人在淮阴发动武装起义。因江北护军使蒋雁行早有准备,起义不幸失败,秦印西退至涟水县被捕。1月28日,在上海租界外,郑汝成的几个密探围住张大卓,并在其衣袋中搜出几枚炸弹和陈其美信件,当即将张大卓逮捕。郑汝成对张大卓用尽酷刑,将张大卓手指骨全部砸碎,但张大卓坚贞不屈,只字不吐。1915年2月11日张大卓在上海龙华刑场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基本介绍

张大卓(1892—1915),字铁庵,江苏涟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从兄读书,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七岁时,诗词已不绝于口;九岁时,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擅长月琴琵琶。一日,张大卓随兄到朋友家赴宴。主家宾客如云,他一个顽童竟自坐上席。主人为难之际,出一难题,叫他在一张大拇指大小的纸上写一万个字,如成,主席让他坐。张大卓略加思考,便在纸上写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写后递给众客传看。众客看后,赞不绝口,皆称其为天下华盛顿奇才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1岁的张大卓参加县童子试,名列榜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县高等小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最优的成绩考取江北公立中学,并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后回到涟水县,在县署做文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辞职,考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科。

在南京民国大学读书期间,张大卓广结革命志士,共同探讨革命方略。假期中经陈其美引荐,前往广州市拜谒黄兴。黄兴对张大卓的学问、胆识极为赞赏,将张大卓引荐给孙中山宋教仁等人。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施行专制统治,张大卓积极投身二次革命,在校倡导并组织讨袁军,参加了保卫南京市独立一役,失败后愤归故里。

张大卓回乡后,与江北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商讨革命大计。后来,民国大学迁至上海市,张大卓闻讯后,整束赴沪。江北革命党人推荐张大卓为代表,与驻沪陈其美、韩恢联络,准备在淮安市发动武装起义。

张大卓到上海后,一面追随韩恢筹集饷械,一面联络同志,商讨江北革命事宜。张大卓派遣贾伯谊秦印西前往淮阴,联络军警,待机起义。因活动频繁,经费不济,张大卓嘱家中筹款,托同乡张连昌将信带回家中。不料,张连昌将书信丢失,落入江北护军使蒋雁行之手。蒋雁行一面做好防务准备,一面电告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报告张大卓在上海为江北接济饷械,实为革命党重要人物。

民国四年(1915年)1月20日夜晚,江北革命党人在淮安市发动武装起义,因蒋雁行早有准备,起义不幸失败,秦印西在涟水县被捕。1月28日,在上海租界外,郑汝成的密探将张大卓围住,在张大卓的衣袋中搜出几枚炸弹和陈其美先生的要件,当即将张大卓逮捕。郑汝成对张大卓用尽酷刑,残忍的砸碎了张大卓的手指骨。张大卓坚贞不屈,只字不吐。1915年2月11日张大卓在上海龙华刑场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张大卓在狱中对同志说:“人固有一死,唯国家多难,此志未遂耳。”就义前,张大卓留下一首绝命诗:“英雄儿女两空空,转眼沧桑变化功。假使今朝少一我,他年免却泪成洪。”

张大卓和顾祝同私交深厚。就义后,经顾祝同推荐,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苏省国民政府追认张大卓和贾伯谊辛亥革命烈士。张大卓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纷纷举行悼念活动,许多社会贤达、文人墨客也赋诗填词、撰写挽联,表示沉痛哀悼。张瑞卿和张大卓是至友,写了一副挽联,表达深切悼念之情:

忆往昔,晤言一室,评析时事,臧否人物,纵谈古今中外,头角峥嵘,皓气满怀,拯斯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难,众望所推,舍此君其谁哉!

看今日,涕流满地,挂念忠魂,表彰生平,回忆音容笑貌,肝肠寸断,万念俱灰,恸吴俊之沦丧,悼哲人之凋零,衷情奚似,伤心人唯我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