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传
《孟德传》是由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是一篇传记文,尽管篇幅不足五百字,但却详细记载了曹操这位平凡人物的一生。全篇文章围绕“奇”字展开,展现了孟德的独特个性、行为及其遭遇。
原文
孟德传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食肉目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区,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天水市。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区,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曹操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食肉目之足道哉。
创作背景
《孟德传》是一篇传记文,旨在记录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苏辙创作这篇文章的具体时间不详,但从文中提及张安道担任秦州知府的信息可知,苏辙可能是从张安道那里得知了曹操的故事。此后,《孟德传》被收录于《栾城集》,成为其中仅存的三篇人物传记之一。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孟德传》的主人公孟德是一名禁军神勇部的退伍士兵,他的身份虽然平凡,但他的兴趣和行为却与众不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使得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苏辙通过对孟德的经历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勇敢。孟德为了追求山林生活,不惜放弃家庭和军队生涯,最终在山中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危险时的无畏精神存活了下来。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记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曹操如何摆脱兵籍,成为自由之身,这也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
在苏辙看来,孟德的行为并非单纯出于奇特,而是因为他具备一种超越世俗的“道”。他认为,孟德之所以能在山中与食肉目相处,是因为他内心的无所畏惧,这种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让猛兽也不得不敬畏。苏轼也曾对此表示赞同,他在《书子由孟德传》后中指出,人若无惧,便能展现出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势,这也是孟德能够在山中生存的关键所在。
名家点评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孙虹在其著作《苏辙散文选集》中评价《孟德传》虽为传闻实录,但更似具有寓意的传奇之作。她认为,曹操的形象塑造和语言描写均体现了《史记》的风格。尤其是对于猛虎的描写,从开始的威风凛凛到后来的温顺离去,细节处理十分到位。孙虹还强调,苏辙提出的观点——无所畏惧的浩然之气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出生于今天的眉山市。他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触犯赵煦及元丰诸臣而遭贬谪,先后出任汝州市、雷州市等地的地方官员。宋徽宗时期,他又被调至永州市、岳州等地任职,后升任太中大夫,再次被贬至许昌市,退休后自称颍滨遗老。去世后被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哥哥苏轼齐名,被誉为“三苏”。苏辙的主要作品有《栾城集》,其中包括《后集》《三集》,共计84卷。
参考资料
孟德传全文译文.瑞文网.2024-09-03
孟德传.古诗文网.2024-09-03
苏辙:欲话白沟一惆怅.中国作家网.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