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湖心泛月记

湖心泛月记

《湖心泛月记》是由清代文学家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游踪作为主线,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并将其提升至对人生境界的理性思考层面。文中以前后箫声串联全文,结构紧凑。林纾通过对景物的真实生动描写,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氛围。

作品原文

湖心泛月记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节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市之续也。“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湖心泛月记》的开头描写了杭州市人在浴佛节前夕的虔诚行为,与作者与众不同的选择形成对比。作者与两位朋友在月夜乘舟游览西湖,其中一位擅长演奏洞箫。随着月光升起,雾气逐渐消散,湖水呈现出清澈碧绿的颜色。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绘了景色的变化,以及音乐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尽管此次游湖并非模仿苏轼,但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作者的这段评论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受。

名家点评

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杨怀志在《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中评价道:“全文虽只有一段文字,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创作背景

《湖心泛月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一年,林纾因妻子去世而迁居杭州市。他在那里感受到了西子湖畔的美丽风景,并创作了出了《湖心泛月记》。

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年自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他的书房名为春觉斋、烟云楼等。林纾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和小说翻译家。他曾于光绪八年(1882年)成为举人,并担任教育工作。林纾精通诗词和文言文,尤其以其翻译外国名家小说而闻名。他还致力于绘画艺术,并创作了多种类型的作品,包括小说、笔记、传奇等。此外,他还撰写了多部有关古文的研究著作。

参考资料

林纾《湖心泛月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品诗文.2024-11-12

林纾《湖心泛月记》.可可诗词.2024-11-12

林纾《湖心泛月记》原文.林纾《湖心泛月记》原文.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