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1914-2007)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立。“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旧址”而取的。基金会设立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科技领域的优秀中国学者和学生,为科技强国起一份作用。现任主席为查济民先生长子查懋声先生。

基本概况

基金会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杨振宁教授(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奖人)﹔周光召教授(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李远哲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奖人,去年已离任)﹔简悦威教授(国际知名基因诊断之父)﹔何大一教授(国际知名医学专家、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者)及姚期智教授(理论计算机科学家,首位亚裔图灵奖得奖人)。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也曾是顾问之一。

由1994年开始至2012年,经由顾问团谨慎的审核后,共有227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周光召),“杰出科学家奖”21位(邓稼先、吴文俊王振义、施一公等),“杰出青年学者奖”120位(白春礼、陈竺、张杰等),以及“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85位(涉及12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同时,基金会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了“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和“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博士研究生,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迄今已有7300多位青年学子获得基金会奖励和资助。此外,求是科技基金会通过资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华裔研究员,清华大学软件科学试验班海外交流等项目,致力促进华人学者与世界科研前沿的交流。

求是基金会始终践行科技强国的初衷。自1998年起,经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先生和基金会创办人查济民先生提议,基金会捐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该奖每年评选一次,包括“成果转化奖”和“实用工程奖”。其中“成果转化奖”主要奖励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并有一定效益和良好应用前景的的青年科技人员,每年奖励名额10名(其中5名民营科技企业获奖人由求是基金会出资,其余5名由中国科协出资);“实用工程奖”主要奖励在航天、信息、生物医药等工程技术科研和生产一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每年奖励名额15名(每人奖励2万美元,均由求是科技基金会出资)。“成果转化奖”和“实用工程奖”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审,设立评审委员会,评委包括周光召、邓楠、张玉台、左铁镛李振声胡启恒、张泽、齐让、以及军委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一名,周光召任评审委员会主席,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挂靠中国科协办公厅。

基金会自1994年起,持续18年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默默耕耘,不断顺应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奖助方向。从早年的认可表彰对奠定国家科研实力基础的科技元勋,赞助坚持在中国本土开展科研的青年学者,资助扎根艰苦第一线防沙治沙的环保英雄,到近年的发掘原创性基础科研人才,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只求雪中送炭,不作锦上添花。

在当前环境下,求是基金会力图通过认可表彰原创性的科技成就,弘扬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提倡兼容并蓄的人文关怀, 激励中国广大科技学人为人类文明的持续演进做出贡献。

基金会深切希望,通过对科技人才的奖助和培育,能对解决中国和人类面临的复杂挑战出一份力量,正如陈省身教授所言“我们会使得中国的科学家,其成就能享誉国际,有如中国当年乒乓球国手一样,扬威国际,受人赞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