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英语:Pun Ngai),女,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讲座教授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名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毅的研究领域涵盖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等,尤其关注跨境研究。她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曾获得多项学术奖项。潘毅于1979年由汕头市移居中国香港,1992年与1994年分别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后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并于1998年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完成人类学博士学位。

个人简介

潘毅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她的《中国制造:全球化工厂下的女工》2005年获得米尔斯(C. Wright Mills)奖,为首次获此奖的亚洲学者。

除学术活动外,潘毅亦活跃于社会运动。早于在中文大学求学时期已为国是学会干事。现为“女工关怀”(The 汉语词类 Working Women Network)执行委员会主席,致力保障外来女工的劳动及性别权益。

讲座经历

2009年11月10日,潘毅参加随园女性学术论坛,发表演讲《阶级与性别:世界工厂下的宿舍劳动体制》。

2015年6月10日,潘毅作客陆学艺学术讲座,为北京工业大学师生做了题名为“苹果公司背后:生产线上的富士康工人”的精彩报告。

个人论著

潘毅卢晖临郭于华沈原(2012),《我在富士康》,知识产权出版社

潘毅 卢晖临 张慧鹏(2012),《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北京大学出版社

潘毅(作者),任焰(译者) (2011)《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九州出版社

潘毅卢晖临郭于华沈原(2011),《富士康辉煌背后的连环跳》,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商务印书馆

余晓敏,潘毅(2008),“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社会学研究》,第3期。

余晓敏,潘毅(2008),“国际玩具供应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关于沃尔玛在中国南方玩具厂劳工标准的实证研究”,《开放时代》,第5期。

潘毅,陈敬慈(2008) 「阶级话语的消逝」,《开放时代》,197期,页53-60。

潘毅(2008) 《失语年代的光与影》,中国香港:进一步出版社。

任,潘毅(2007) 「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代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4月,页21-33。

潘毅 (2006)《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报出版社。

潘毅,黎婉薇编(2006) 《失语者的呼声:中国女工口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任燄,潘毅(2006) 「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开放时代》,183期,2月,页124-134。

任燄,潘毅(2006) 「工人主体性的实践:重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开放时代》,183期,2月,页107-123。

潘毅、黄洪(2006)「跨境空间:在中国大陆工作的香港人的阶级政治和身份认同」吴俊雄编,《香港文化研究》,中国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潘毅(2005) 「阶级的失语症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开放时代》,176期,2月,页95-107。

潘毅(2005) 「全球化工厂体制与“道德理念重构”:跨国公司生产守则与中国劳动关系」,《开放时代》,176期,2月,页108-125。

潘毅(2005)「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精选於《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总33 期,6月,页14-15。

潘毅(2004)「情曳南山—中国女工消费合作社的诞生」和「鹦鹉式贫穷论述与社区经济」,邹崇铭编《不是乌托邦—社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香港乐施会出版:页113-117; 页183-185。

潘毅、吴俊雄(2003)「妇女与就业」,洪雪莲编《香港妇女档案新编》,新妇女协进会出版,页-185。

潘毅(2002)「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王金玲主编《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页66-86。

潘毅(2002)「女性研究的历程和展望」,谢均才编《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香港社会新编》,中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页105-124。

潘毅(2001)「全球化之下的女性生存空间」,陈锦华等编《差异与平等香港妇女运动的新挑战》,新妇女协进会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出版,页291-300。

潘毅(1999)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社会学研究》Vol. 83,九月,页11-22。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随园女性学术论坛预告:阶级与性别:世界工厂下的宿舍劳动体制.南京师范大学.2022-01-26

香港理工大学潘毅教授作客陆学艺学术讲座.北京工业大学新闻网.2022-01-26

潘毅个人主页.香港理工大学.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