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曹林娣

曹林娣

曹林娣(1944.8—),笔名林棣,江苏无锡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1982年2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中国园林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园林局顾问,苏州园林学会和苏州古建学会理事,《中国园林》杂志第五届编委。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

2002年以来主要论文

1.《苏州园林“当代版”及其文化意蕴》, 《光明日报》2002年4月20日(理论版)  。

2.《蓬莱神话与中日园林仙境布局》, 《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一)上海市《园林》2002年第1期;

《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二)上海《园林》2002第2期。

4.《“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园林类型》(一),上海《园林》2002第5期;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园林类型》(二),上海《园林》2002第6期;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园林类型》(三),上海《园林》2002第7期;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园林类型》(四),上海《园林》2002第8期。

5.《中国传统思维与园林的艺术个性》(一),上海市《园林》2002年第9期;

《中国传统思维与园林的艺术个性》(二),上海《园林》2002年第10期。

6.《苏州园林品题的文化艺术价值》, 《苏州园林纵览》,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253~287页。

7.《古人的宇宙观与中国园林构思》,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8.《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陶渊明情结》,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3期,2003年9月;被收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论丛》。

9.《“天人合一”观与中国园林的道德意识》,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

10.《论茅山上清派宗师杨羲的道教诗歌》(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3期。

11.《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心”》,日本立命馆大学《言语文化研究》第15卷第3号,2004年。

12.《柔美与幽玄之美——中日古典园林美学风格比较》,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四期,2004年12月,新世纪学刊编委会。

13.《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人与园林的遇合》,《中华遗产》2004年7月创刊号,中华书局主办。

15.《中国与世界园林扫描》,《华夏人文地理》2004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读者文摘》全文转载。

16.《中国园林诗画渗融之美》,《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第一辑,韩国首尔新星出版社,2004年,第33-49页。

17. 《中国儒学与日本园林》,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三秦出版社,2004年1月。

18.《顾况:英淑怪丽,俚俗纤》,《苏州文学通史》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162页。

19.《张籍:情深古道,婉而多讽》,《苏州文学通史》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72页。

20.《清代园林对联》,《苏州文学通史》 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苏州园林的文脉》,《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22.《中华王城文化的化石——苏州古城》 ,《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3.《语音崇拜与中国园林吉祥图案》,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5期,2005年12月。

24.《中国园林舟舫的美学意义》 ,《艺苑》2005年第4期。

25.《风水佳穴的实践标本-——苏州园林》,《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期。

26.《明代文人园解读》, 《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7.《说“鹿”》,《艺苑》2006年第9期。

28.《卷帘欹枕卧看山——中国私家园林与“禅悦”》(12000字),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6期,2006年。

29.《中华文化的“博物志”——略论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0.《写在地上的爱情诗——读苏州耦园》, [新加坡] 新世纪学刊 第7期,2007年9月。

31.《鹤舞翩翩谢红尘》, 《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第10期,中国艺术研究院

32.《中西园林美学的本源性差异》,《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期。

33.《旷达闲雅的东方生存智慧——林语堂论中华生活艺术》(2万字),台北林语堂纪念馆2007年第1版。

34.《龙文化与装饰纹样》,《艺苑》2007年第5期。

35.《论中国园林的蝙蝠符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2期。

36.《名僧支遁与苏州》,《苏州文艺评论》2008年2月。

37.《苏州园林劝学篇》,《苏州文艺评论》2008年12月。

38.《中国古典园林人文精神的历史反思》,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八期。

39.《凤文化与装饰纹样》, 《艺苑》2008年第5期。

主要著作

2002年以来主要著作

1.《园林经典》(英文版·中文稿)浙江美术出版社,2002年。

2.《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36万字),曹林娣、许金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007年第三次印刷。

4.《中国园林文化》(52万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008年第四次印刷。

5.《静读园林》(27万1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13年第二版。

6.《古籍整理概论》(36万8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2008年第二次印刷。

7.《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同济大学,2015年;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卷》,曹林娣、沈岚,同济大学,2015年。

8.《江南园林史论》,上海图书公司,2015年。

9.《中华文化元素·园林》,长春出版社,2017年。

10.《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华夏出版社,2011年8月。

11.《园庭信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解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

12.《姑苏园林--凝固的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著作简介

《静读园林》

内容提要:

本书对“地上之文章”——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要素进行了随笔式“解读”,作者摭拾若干吉光片羽,于静中参内美,力图读出积淀在园林虚实风景中的“妙理”,通解蕴涵其中的儒家精神、诘骚神韵、禅宗思想妙谛,诸如园林文心、山水清音、楼台诗笺、柳浪闻莺、雅玩真赏。探究深蕴园林的艺术美的原动力——哲学文化思想,是书中用力处,这既是作者“读园”的心解,也可助读者“神游”园林,接受自然与文化的精神陶冶,怡养性情。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宗白华

序:静坐参众妙

第一编 筑圃见文心

沧浪之歌因屈原

卷却诗书上钓台

手携书卷课童耕

长留风月待君来

数朝遗韵芝兰馨

题取退思期补过

握月担风好耦耕

穿池凿石写蓬壶

移天缩地在君怀

苕霅溪山吴苑画

第二编 山水有清音

我见青山多妩媚

石不能言最可人

半潭秋水一房山区

春夏秋冬山异趣

水能性淡为吾友

流泉出峡中琴音

第三编 柳浪闻娇莺

自锄明月种梅花

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可一日无此君

陶渊明门前五柳春

室有幽兰人亦清

幽姿淑态弄春晴

一枝红艳露凝香

六月十二花神雪莲花

自舒晴叶待题诗

碧梧栖老凤凰

桂子飘香月下闻

萸菊年年彭泽县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亭秋月啸松风

文墨涵濡草木秀

浪中得上龙门去

第四编 楼台入诗笺

居高饮清话仙阁

粉墙花影自重重

人在青莲句里行

江湖处处范公船

庭院深深深几许

窗含西岭雪山千秋雪

谐音祈福吉祥画

一片冰心在玉壶

绵绵瓜说葫芦

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五编 雅玩得真赏

松下电器横琴待鹤归

静观仙弈山水变

寒池蕉雪诗人画

窗竹影摇文字狱

徐孺下陈蕃之榻

曲水流觞千古韵

阳羡时壶烹绿雪

一瓯春雷胜醍醐

九华今在一壶中

后记

中国园林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园林文化》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寻觅中国园林文化发展的踪迹,具体地阐释中国园林从萌芽、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文化变迁;中编阐释体现在园林建筑、植物、山水等物质符号中的文化因子;下编将中国园林文化置于全球文化语境中,分析其文化特质和发展变迁的深层文化原因。最后设“余论”一章,客观地对中国园林文化进行价值评判。

本书适用于建筑、园林、规划、市政管理及高等院校建筑院系师生与科研人员。

吴地记

内容提要:

苏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阖闾建城,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城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范围内传世的各种府志、志有一百八十余种,共千余卷,乡镇小志及山、水、园、亭、寺观、祠庙等专志则为数更多。惜旧时刻印份数有限,加之历经变乱,保存不易,不少志书已成稀有,阅读极为不便。

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整理旧志的要求精神,特对苏州市著名方志分批进行标点重印,以供各个方面工作和研究之参考。

古籍整理概论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古籍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等及其相关知识,如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还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古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曾经到达的智慧高度,它延绵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保持着我们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是华族共同文化心理的见证。

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

园庭信步 (豆瓣).豆瓣.2022-01-18

姑苏园林 (豆瓣).豆瓣.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