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即今河北大名城区。东抵山东省、西抵魏县、南抵大名、北抵广平县馆陶县

名称由来

战国时期的魏击在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公子元的食邑。西汉初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故以邺为中心设魏郡。又因这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

历史沿革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郡,建元城县,属魏郡。

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东部划阳平郡,郡治在元城县,属阳平郡管辖。

北齐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县、元城县废,并入贵乡县,属清都尹。

杨坚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分一部分建马陵县,属魏州

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元城县并入贵乡县,属魏州管辖。

天授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属魏州。与贵乡县、魏州同治王莽城(今大名县城东北之北沙庙西金滩镇)。

李存勖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建国都于魏州,改元城县为兴唐县,属兴唐府

石敬瑭天福元年(936年),改兴唐县为元城县,属广晋府。

后汉刘承祐元年(948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治所在元城县(今大名县境内),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属大名府。

北宋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属大名府路管辖。

赵煦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大名县,大名县属大名府路。

金朝时期,元城县与大名县、大名府同治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大名县治所移入大名府城内,大名县属大名府。

民国三年(1914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大名分东、中、西三区,大名县属大名道。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原大名县划分为大名、魏县、元城三个县,大名、元城县属冀南一专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大名、元城县改属冀南三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元城县与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镇两个区合并,改为元朝县,县政府在北峰,属冀南一地委。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大名、元城两县合并,元城县除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原属地山东省朝城县外,其余并入大名县,属邯郸行署管辖。

史料记载

明元城县人、辽东苑马寺卿吴道明所撰《元城侯邱泽万公碑记》:

元风朴陋,褊鄙冲罢,穷苦民不知其上久矣。载在郡乘、传之口碑仅华、曹二公,固未有祠也。上下千有余载,凡今在其间欤?而心存百姓、加志穷民者不知其有几,而民之所祠者止于如是,则继此者不益难乎?惟我万公,功德之隆,迥出寻常,是以得民之深,民俗音乐得而祠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