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社会进化》是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76年。

《交往与社会进化》其中一些章节并非首次发表。第2章“道德发展与自我同一性”,是1974年7月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系列讲座的讲演稿;第3章“历史唯物主义与规范结构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重建》一书的导言;第5章“现代国家中的合法化问题”,是为德国政治科学学会1974年10月会议而写的论文。这部近似汇编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哈贝马斯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宏观概览。 

《交往与社会进化》是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代表作。尽管其中的一些观点并未充分展开,但它却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哈贝马斯思想的整体线索。该书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体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发展,在世界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简介

作者:(德国)哈贝马斯(Habermas,J.)著 张博树译

丛书分类: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

图书分类:哲学、宗教»欧洲哲学»欧洲各国哲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哲学(1945~1990年)

主题词:尤尔根·哈贝马斯J.-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法兰克福派

主题分类:人文社科»哲学»世界哲学

《交往与社会进化》所载各文,1976年首次用德语发表,中译本系根据汤姆·麦卡锡英译本译出。

作者简介

哈贝马斯,生于1929年,先后在哥廷根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1961―1964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64―1983年任德国普朗克研究院科技世界生活条件研究所所长,1983―1994年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1994年退休。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理论社会学家、哲学家,在德国乃至欧洲、北美的哲学和社会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著作很多,几乎每一本著作的出版都被视为哲学界的一件大事。他的主要著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理论与实践》(1963)、《知识与兴趣》(1968)、《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3)、《交往行为理论》(1981)、《交往行为理论(补充与论证)》(1984)、《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后形而上学思维》(1988)以及《在事实与规范之间》(1994)等等。

书评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地非法兰克福学派莫属。读第一页的时候我就崩溃了,这是什么样的严密逻辑啊,延续了德国人一贯的恐怖姿态,连自认严肃的我都被严肃得一条一条的。二同学告诉我,你熬过前20页,经历过那种非人的折磨,趟过地狱的业火之后,你就解脱了。结果前20页我读了一个半月。后面全部内容只读了半个月。然后二同学告诉我,这个版本翻译太差,别去读它。好在现在有了这种历练,我等级蹿升到了人品级,再来什么都不怕了。

《交往与社会进化》,从语词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社会和历史,通过语用的角度探讨交往的本质,其后研究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起道德和判断力,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结论是,人发展的最后一部分,从发展心理学和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对比两相考察,应当具有这样一种道德识见,即超越角色道德,达到个人普遍的道德,基本上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只不过没有活到七十岁的限制,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青年之后的,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不受到周围乱七八糟的思想所影响(就像以前那个爷孙俩骑驴的故事),虽千万人吾往矣。最后哈贝马斯将这个过程与人类历史发展作了比较。他自己也知道,将个体发展与历史发展比较是一种极不可靠的理论,因此对其作了许多限制,使这种比较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形式的类比上:现代性的历史,就是人们发现了个体自由道德的本质,大众的评判和裁断力渐次消逝,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无限增长的过程。

说到底,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思维理路是卡尔·马克思的,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马克思也目为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作家,他发见了资本主义内生的矛盾:一种更自由的人身需要一种更自由的人生,然而彼时的结构从结构上反对人们反对结构(我说着玩的)。哈贝马斯在现代性完全展现的时候接过马克思的大旗继续呼吁:人们毕竟还不够自由。

有时我会怀疑,逻辑作为方法论,它本身并不产生任何新的东西,那么对于严密的逻辑来说,引用资料本身也许就是自相矛盾的。在这本书中,常常可见这种貌似的矛盾。如果我们把当代心理学本身就看做现代性的产物,那么它自然可以运用在人的发展阶段上;但如果我们仅仅将当代心理学看做现代性的产物,那么运用心理学来认识历史就是不可能的了。

背景资料

尤尔根·哈贝马斯不仅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或者社会批判思想家。他在社会学领域内最为核心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拟从社会学角度对其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全面的探究,以寻求其思想的逻辑必然性。

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缘由

第一,他针对的是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全面抑制和科技文明给人类造成的异化。近代以来,理论受到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等社会实践的压制和扭曲,理论认识变成一种技术的论证和单纯的操作程序,出现了机器统治人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所以,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全面的批判,以期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

第二,他针对的是卡尔·马克思赫伯特·马尔库塞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诠释、分析和批判。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无条件的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仅和他的劳动和他的劳动工具、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而且还直接导致人和人的异化”。所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无产阶级只有拿起武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工业社会变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单向度的社会”,其中的人也变成了没有否定精神,没有超越精神、没有思想和理想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以理性为基础打破旧世界,重新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尤尔根·哈贝马斯则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走向末日,现实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也没有出现如卡尔·马克思所说的武装斗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更替,资本主义的末日远未到来,甚至还出现了许多似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如白领工人的出现,工人的普遍持股以及福利国家的兴起等等。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和结构变迁的表现形式,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当然,由于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专制,造成了公共领域内的沟通困难重重,那种“未分化的”、“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被政治权力压制着,使得这种结构转型成为异化了的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因此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一异化状况,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开展正常、健康、有效的理性交往,寻求有效的沟通,为人类社会重新找回失去了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以《交往行为理论》、《交往与社会进化》以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的形式直接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思想。

第三,他针对的是约瑟夫·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典化、教条化。众所周知,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中将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理论内容表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可是,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不符合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以,只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效地寻求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第四,他自觉和不自觉地针对了吉登斯、贝尔以及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人关于现代性的观点。吉登斯认为,“大约在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的现代性,如今被某些学者用诸如“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等概念所取代了。与其宽泛地谈论和使用这种种新概念,还不如努力说明为什么现代社会必然会导致风险社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等问题。“仅仅发明一些诸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新概念是不够的,相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于是,他提出要“反思现代性”、“超越左和右”,以实现“民主社会的复兴”。贝尔认为,西方工业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同于卡尔·马克思所说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起源于17世纪的现代性已经终结,如今的社会迈进了“后工业社会”的门槛。在后工业社会里,“服务经济逐步取代了生产性经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专业科学技术人员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知识成为社会创新的核心原则,未来取向的技术控制成为后工业社会的重要原则”,后工业社会因此也就被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从后现代性立场出发,坚持认为现代性已经过时,现在的任务就是要“重写现代性”。尤尔根·哈贝马斯则认为,自启蒙运动开始的、经过西方工业化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秩序以及它应当发挥的功能远未完结。尽管目前社会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那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只要我们捍卫现代性原则,回到原初的生活世界,克服交往障碍,在“交往”中实现“社会进化”,就一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

交往行为理论的路径

哈贝马斯认为,要想构建社会进化理论,实现社会的正常交往,就必须对理论的前提即近代以来哲学认识基础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自伊曼努尔·康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事实上都坚持了二元论立场,在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中歪曲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以,必须寻求一个能够联系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他还认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认识的基础,只有他的“兴趣”,一个作为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概念才能作为认识的真正基础。于是,他认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和任务就是挖掘“认识和兴趣的关系”,为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提供支撑。

尤尔根·哈贝马斯把兴趣分为初级的兴趣和次级的兴趣。初级的兴趣是指存在于生产、实验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兴趣,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初兴趣,而次级的兴趣则是在初级的兴趣中分化出来的包括三种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兴趣,即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以及解放的认识兴趣。技术的认识兴趣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它规定着“必然的、现实的、客体化的方向”,也就是规定着工具理性行为;实践的认识兴趣以语言、解释为中介来促使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解放的认识兴趣分别对应自然科学、精神科学以及批判的社会科学。在他看来,认识的兴趣不仅涉及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的解放这一“宏大叙事”。

与认识的三种兴趣相一致,受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奥古斯特·孔德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斯宾塞的“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以及马克斯·韦伯的“传统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现代科层制统治”相适应,尤尔根·哈贝马斯也将历史上存在的社会结构转型划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广场型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主要指古希腊。当时的公共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集中在广场上进行,人们共同的行动如议事、战争、体育竞技等均在公共场所进行,而生产劳动以及经济活动则以家庭为单位属于私人领域内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领域的界限趋向模糊,于是过渡到第二种形式即代表型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在这个阶段,封建主是一切权力的总代表,他们集政治、经济、文化统治权于一身,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被封建主控制着,私人因其经济独立性的丧失而逐渐失去了私人性。但是封建君主假借天道,通过发型、服饰、礼仪等大搞形式主义来欺骗百姓。三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这个时期产生了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卡尔·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出现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也就是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就成了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介环节。

不过,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所爆发的一切问题和矛盾恰恰就出现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之中!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的物质利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等。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诚如贝克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文明的火山口上”。吉登斯也不无中肯地指出,现代性或者说现代社会导致了风险性的增加,“如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以及风险环境的扩张”等。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生产、科学以及政治等主题化、分化的专业领域正逐渐形成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专门化世界,进而吞噬着人们的交往行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世界。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成为认识的三种兴趣各自关注的对象。其中,社会世界又包括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种:制度世界是指那些制度化、组织化以及科层制化的世界,即现代国家机关和社会市场体系;而生活世界则是指能够开展言语沟通、追求话语共识的“尚未主题化”的“原初世界”,它包括进行话语共识的公共领域以及维持私人利益的私人领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间出现的矛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因此,只有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所以,留给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一个理想的交往行为模式,建立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然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行动不但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反而成为压制人的手段,所以不具备合理性。二是规范性行为。这是以行为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人们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三是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都要在观众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让观众去领会他的“潜台词”,故而这也不是一种合理性的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前面的三种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而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交往行为。交往行为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他们各自行动的工具,以便使他们能够在如何有效地协调自身的行为上达成一致。它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综合与扬弃,所以就必然是合理性的行为。他认为交往行为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理解的功能,有助于把握知识;二是合作的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标;三是社会化功能,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四是社会转型功能,因为前三种功能的总目的就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功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也正因为如此,尤尔根·哈贝马斯始终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一项“未竟事业”。

交往行为理论的归宿

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第一,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产阶级普遍增多,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卡尔·马克思、列宁所描述的那个到处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那么,如何把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就成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尔根·哈贝马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又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象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他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实当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第二,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自近代勒内·笛卡尔以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一直受到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社会学作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也不例外。一方面,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社会学要寻求“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然而,一切的“社会事实”又是主体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价值性。这样,如何统一主客观问题,实现主观和客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就成了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尤尔根·哈贝马斯以“兴趣”作为逻辑起点,以那种“原初的”、“未分化的”、“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作为解决主客二元对立的归宿,应该说有自己独到的价值。

第三,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避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一剂“药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西方一大批社会思想家们展开了各自的思考。吉登斯从“结构二重性”出发,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贝尔坚持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他乐观地称之为“后工业社会”;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理查德·罗蒂等人则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而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要避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只有发挥交往理性作用,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以实现社会的进化。

当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论的局限。他试图整合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可是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抛弃或绕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只能重新回到二元论,或者以一个新的二元论来取代原来的二元论。二是视角基础的局限。他以兴趣作为其认识的基础,然而人的兴趣从何而来?如果对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兴趣”作一个本体论式的追问就不难发现,无论他论证得多么“完善”,他所谓的“兴趣”其实仍然不过是勒内·笛卡尔式的“天赋观念”而已。三是理论落脚点的局限。与其说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兴趣”,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交往行为理论”以实现“社会进化”,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更感“兴趣”。但是,他所谓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98.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市译林出版社,2000.108—109.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76.

[4]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市学林出版社,1999.3—22.

[5]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1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重庆市重庆出版集团,1996.279—282.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www.douban.com.2011-02-23

逻辑的苦痛.book.douban.com.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