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保,1974年12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拥有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安徽师范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点担任负责人。王友保是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担任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评审特聘专家以及《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理事。

王友保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如《Acta Botanica Sinic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等。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

王友保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生态学与污染生态学,他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男,1974年12月生,安徽省肥西县人,副教授,博士。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生态学专业、植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理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cta Bot Sin》、《环境科学学报》、《草业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其它科研项目9项,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与污染生态学研究工作。现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6年9月~1999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4年9月~2007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4年7月~1996年8月,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中学,教师;

1999年7月至今,安徽师范大学,教师;

2000年7月,晋升为讲师;

2004年10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科研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

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和治理研究,以安徽省典型污染土壤为研究基地,开展耐性植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

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揭示化学污染物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进行污染物的生态安全评价。

主持或参与的主要课题:

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树种选择与栽培模式研究,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KJ2009A104);

铜污染胁迫下白车轴草车轴草属 repens)与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相互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470270);

应用草坪草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06KJ059A);

观赏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

ree对植物的耐性调节及在铜尾矿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No.2004kj184);

抗铜植物的抗性机制和铜尾矿场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No.03043501);

《普通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安徽师范大学精品建设课程基金项目;

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标准与体系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No. XJJY200511)。

获奖情况:

2003年12月,以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铜、及其复合污染对黄豆(Glycine max)影响的初步研究”获得安徽省第四界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2004年6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2005年4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称号;

2006年3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称号;

2007年4月,获得安徽省“2007届品学兼优毕业生”称号;

2009年2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校级教坛新秀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