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位于盐城市伍佑镇板桥北面,通济桥是石拱桥,通济,“必通而后有济也”。通济桥初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重建。石桥南桥洞桥联“司马壮怀题柱去,石高高谊授书来”,是对人杰地灵伍佑的良好寄予。通济桥西桥头正对场署街,桥东连接着北大街,附近则是王艮祠、水龙局。
时间长廊
据史料记载,在通济桥未建成前,婺江上“原比舟为桥”。1342年终于建成了“二台十一墩,计十二孔,架木为梁;长七十八丈,宽二丈四尺,高四丈一尺;上覆以屋,六十四楹,建有三殿二亭”的泰顺廊桥。从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到1942年,通济桥因自然和人为毁坏就达27次,通济桥为此经历了改搭浮桥、重建廊桥、恢复渡船、建石拱桥、修石拱桥的曲折历程。康熙帝十四年(1675),清军平定耿精忠叛乱,廊桥被乱军烧毁。乾隆十五年(1750),金华市知府郑远、知县张玉衡组织工匠“叠石架木,覆以屋,始复旧观”。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十四,廊桥上不幸发生火灾,这座重建才30年的廊桥,又被大火烧毁。后只好“复造渡以济”,达30多年之久。嘉庆二十年(1815)十一月桥梁建成,共“用银四万余两”。新建的石拱桥,“两岸各一垛,中十三墩,墩形西正方,东侧小椭而剡,以杀水怒。南岸当水冲处,石其堤以遏水势,上侧转瓮辅石,旁侧瓮栏叠石。桥长九十八丈,广(宽)二丈六尺,高四丈八尺。坚较前十倍”。1922年夏,金华市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灾,上游洪水猛泄,金华江水连涨5次,洪水挟树木、携家什,滚滚而来,通济桥墩垛又被全部冲毁。为使桥梁更加坚固永久,修复时,特在“桥墩四周面石接缝处钉键以固之”,“拱圈上用石灰七成,黄泥三成,再以河中沙石调合成饼,铺厚尺许,以天雨不漏为度,再以石板铺平”,同时,还加砌“桥西两边石栏高四尺”。然而,1940年9月13,通济桥南端的一至五孔被日本军机炸毁。1942年,中国国民党部队为阻止日寇继续南侵,被迫将北端主桥的五、六、七孔炸毁。1949年,刚成立的人民新政权组织力量,对通济桥进行临时性修复,恢复了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