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州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其核心区域为郑州全市域,周边辐射带动区域包括:开封市、新乡、许昌市、焦作、洛阳市平顶山市漯河市济源市8个城市;面积5.88万平方公里、人口4670万、GDP约为3.28万亿元。

2012年,郑州市曾提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第一次明确郑州大都市区“1+4”的空间格局。2021年10月,河南省对郑州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增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郑州都市圈从“大都市区”变成“都市圈”、由“1+4”变为“1+8”。2023年10月,《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中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标志着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郑州都市圈地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大陆桥走廊和二湛通道交汇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使得郑州都市圈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辐射中国、链接全球的中心枢纽。

都市圈概念

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不是指一个城市,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个或两个超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市化空间形态,其范围通常是介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是城市群范围内空间更紧凑、联系更紧密、同城化需求更迫切的区域。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覆盖、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同城化发展、共同发展。

历史沿革

社会背景

都市圈”概念源于美国,随后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纷纷出现了相似的概念。在亚洲,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这一法律首次明确了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的首都圈地域范围。在中国,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成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空间形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载体。都市圈更是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抓手。此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打造都市圈成为各方共识,中国快速进入都市圈时代。

建设历程

2012年,郑州市曾提出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郑州都市区”概念,但在当时,“郑州都市区”仅限于郑州市区,无论是空间范围还是经济功能,都不同于现在城市组团意义上的“都市圈”。

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市、新乡、焦作、许昌市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这是从中国国家层面第一次明确郑州大都市区“1+4”的空间格局。2019年8月,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提出要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分别制定了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并且指出随着郑州辐射带动能力和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会逐步将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所辖县(市)及汝州、兰考等省直管县(市)纳入郑州大都市区范围。2021年10月,河南省对郑州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将兰考纳入郑开(郑州—开封市)同城化进程,加快许昌市、新乡、焦作、平顶山市漯河市与郑州融合发展,郑州都市圈扩容初现端倪。12月,河南省宣布郑州都市圈正式扩容—在原来五市的基础上,新增洛阳市、平顶山、漯河、济源市。至此,郑州都市圈从“大都市区”变成“都市圈”、由“1+4”变为“1+8”。

2023年10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郑州都市圈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指出《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期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中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标志着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区域架构

2023年,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郑州都市圈由“1+4”扩展为“1+8”。郑州都市圈由原本的郑州、开封市、新乡、许昌市、焦作5个城市,又加入了洛阳市平顶山市漯河市济源市4个城市。

郑州都市圈构建了“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一核”即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枢纽作用,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一副”即推动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

地理位置

郑州都市圈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及第三级地貌交接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隶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该区域地跨黄河、淮河与海河三大流域,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郑州形成十字交叉,西北部南太行和西南部嵩山—浮戏山生态屏障功能显著,区域周边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功能区分布广泛。

综合指标

基本指标

参考资料:

发展力指标

2022年底,报告《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白皮书》显示,郑州都市圈位列2022年中国都市圈发展力第八位。

人口经济活力

郑州都市圈有着很强的人口经济活力,在人口经济活力排名中位列第六。从该排名的分项指标表现来看,郑州都市圈的线上繁荣度指数排名中国第七;以抖音企业账号数量为基础的线上产业规模指数在都市圈中排名第四,超过五分之一的账号主体位于郑州市

夜间经济也是郑州都市圈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城市消费场景的边界。郑州都市圈在夜经济指数中位列第三。都市圈的运转也离不开人的支撑,因此人口潜力指数也是人口经济活力维度下的重要衡量标准,郑州都市圈在人口经济活力Top10都市圈中位列第六。

产业集群创新

郑州都市圈位列第十研发经费投入和优质企业数量位列第四梯队。线上产业规模上,郑州都市圈以其位列第四的“成绩”证明了其线上产业发展的状态,更蓬勃、更开放,企业愿意尝试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经营运作。郑州都市圈的R&D经费规模为500亿元左右,优质企业数量约500多家。

区域协同联系

郑州都市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区域协同联系中排名第九。郑州都市圈的区域协同联系明显倾向于人口跨域流动,也是过半都市圈协同联系最直接的体现。作为领头羊的郑州市,持续吸引着周边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入。从郑州吸引的跨城人口来源结构可以看出,开封市、新乡和洛阳市是郑州跨城人口的最主要来源,三地占比之和超过50%。

商业消费潜力

从指标上看,郑州都市圈在商业消费潜力TOP10中位列第五。丰富的人口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为都市圈内部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蓬勃发展的线上经济成为其发展突围的重要着力点,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经济建设

当前,在郑州都市圈已逐步构建形成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

科技创新方面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部署,河南省培育建设13家中国重点实验室,其中11家位于郑州都市圈;成立嵩山黄河、神农种业等16家河南省实验室以及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河南省实验室基地、36家河南省中试基地;郑州都市圈集聚了全省60%的高新技术企业、4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全省产业创新发展龙头。

产业发展方面

郑州都市圈产业体系日趋完备,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初步显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等产业集群在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尼龙新材料、氢能及储能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迅速,百亿级以上企业6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省的近8成;部分产业链和企业创新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盾构机、氢能源客车、煤矿液压支架、血液制品等研发能力居中国前列。

文化旅游方面

郑州都市圈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中国重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华夏文明集中展示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文旅宣传引流新高地,形成了“只有河南”“禅宗少林”“东京梦华”等一批具有郑州都市圈特色的文旅IP。

交通建设

郑州都市圈城市同城化发展,形成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的发展格局,推进都市圈城市联通共享。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半小时通勤圈”,建成“米+半环+一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打造京港澳、连霍高速“一轴两翼”复合通道,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推动普通干线公路城市过境段繁忙路段扩容改建或立交改造,打造都市圈多路径、大容量、多层次、快速化综合交通走廊。

建设高铁网络

郑州“米”字形高铁网已基本建成,郑开、郑焦、郑机城际铁路车次进一步加密,郑许市域铁路即将通车,机西高速二期、开港大道、许港大道等一批城际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郑开兰间高速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正在研究推进轨道交通S2快线、低运量轨道交通T1线、郑开城市快速路提升改造、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等一批标志性先导性项目。

服务建设

发挥特大城市优势,加强都市圈城市间重点公共服务领域政策协调,逐步建立多市统一、有效衔接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公积金等信息互联互通,探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智能卡”,不断拓展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补贴资金发放等领域的应用。目前,“郑好办”与“汴捷办”APP实现双方用户信息互认,19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城快速办理。

社会作用

郑州都市圈地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大陆桥走廊和二湛通道交汇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依托郑州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效应,强化门户开放和平台承载能力,精准嵌入国际供应链、产业链。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深入推进,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年稳居中部地区第一,“空中丝绸之路”全货机航线网络联通欧、美、亚三大经济区,使郑州都市圈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辐射中国、链接全球的中心枢纽。

参考资料

两会问计河南丨怎样打造高能级现代化都市圈?郑州都市圈要在多方面发力.今日头条.2023-10-30

郑州都市圈晋级“国家队”.郑州市人民政府.2023-10-30

郑州都市圈如何跻身全国第一梯队?.今日头条.2023-10-30

《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白皮书》发布 郑州都市圈位列全国第八.今日头条.2023-10-30

郑州都市圈致力打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中部地区开放高地.今日头条.2023-10-30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今日头条.2023-10-30

多国立法为首都圈"绘蓝图"__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