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铜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于1953年2月15日正式成立,是滇铜的古老矿区之一。

清乾隆《续修易门县志》记载,易门铜矿的开采,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定规模。1952年11月,中央重工业部决定成立易门铜矿,并将其列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1953年2月15日正式成立易门铜矿,1958年10月更名为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1960年至1971年,所属的三家厂、凤山、狮子山等七座大中型矿山先后建成投产。随后,易门铜矿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之一,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闻名、国际知名的国有采选冶联合企业。但由于矿山资源日益枯竭和企业亏损,2003年、2005年,易门铜矿通过实施“关闭破产”和“债转股”政策,改革改制成立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结束50余年工厂制企业模式。

2018年,绿汁电影院、苏联专家楼、木奔大桥被认定为易门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11月,易门铜矿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发展沿革

据清乾隆《续修易门县志》载,这里的铜矿开采,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定规模;《重修西岳娘娘庙新设观音宝刹碑序》中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槽硐初开,未见成效,二十二年(公元1757)复攻槽硐,随获无边大矿。铜丰旺,自此饶有兴象,沙丁俨若蚁聚……”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易门知县李德生在他续修的易门县志《铜政论》中记载了当时的开采规模:“香树坡(即现在的三家厂)、万宝厂、一都三厂,每岁额办铜五十八万斤。”万宝厂炼铜之盛,“亦有炼铜炉火直冲云霄,四十里外之易门县城,历历可望”的记载。此后,历经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易门矿区几经兴衰,临近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已是渺无人烟,一片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矿山回到人民的怀抱。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1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工矿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易门铜矿”,并将其列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1953年2月15日,易门铜矿正式成立。

易门铜矿成立后,为迅速探明地下资源的可靠工业储量,方便确定矿山生产和建设的方式、规模,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局和西南有色局的地质专家苏联地质专家毛依谢耶夫先后来到易门铜矿,与一千余名矿职工一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终于在1956年7月将第一期地质报告书送到北京,并获得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被批准的储量比国家第一次提出的储量要求超出了十几倍,特别是三家工厂矿床的储量,已达到大型矿山的规模。

1958年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年,易门铜矿由地质勘探转入基本建设,基建项目主要有狮山、凤山两个坑口和木奔选厂。在党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十五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号召鼓舞下,全矿职工以“让狮凤山低头,叫绿汁江让路”的英雄气概,吃糙米饭伴腌咸菜,住干打垒临时房甚至直接露宿天幕下,老凿岩机打眼,人推小矿车出碴,用如火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推动矿山建设日新月异。1958年10月15日,易门铜矿更名为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1960年5月1日,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简易投产,标志着易门矿务局已初步建成一个大型采选联合企业,从此走上了生产与建设的新时期。1960年至1971年,三家厂、凤山、里士、起步郎、老厂、狮子山、梭佐七座大中型矿山和木奔、狮子山两个选厂先后建成投产,形成了铜矿采选的主业生产。年最高采矿量169万吨、精矿含铜56万吨,上缴国家利税6亿余元。随后,易门铜矿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之一,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闻名、国际知名的国有采选冶联合企业。

1977年,原冶金部在易门铜矿先后召开云南冶金系统矿山工作会、全国有色金属矿山有底柱大量崩矿强化开采技术经验交流会,易门铜矿总结推行的“强掘、强采、强供”采矿法获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同时,易门铜矿总结投产以来的经验,制定《易门铜矿地下开采技术管理工作条例》,开展了以“35905”为主要内容的矿山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上获矿山全面质量管理优秀成果奖。除此之外,易门铜矿在采场成功使用震动放矿技术,是采矿工艺的一项重大改革,属国内首创,获省技术进步二等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易门铜矿矿山资源陆续减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未雨绸缪,提出了“万众一心上红山,众志成城建炼厂”的决策,为持续发展寻找接替资源。1986年2月23日,首批243名建设者挺进大红山,打响开坑第一炮,1个月实现“三通一平”,1992年8月24日,大红山铜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97年7月1日建成投产。1993年3月,易门冶炼厂(易门铜业前身)破土动工,1995年11月15日建成投产,“两个希望工程”的落地,是易门铜矿发展的延续,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进入上世纪末期,受国际铜价持续下跌的影响以及新项目建设投入等多重影响,易门铜矿离破产仅一步之遥。面对严峻的挑战,易门铜矿提出“二三五”改革发展战略,开始第二次艰苦创业。从1999年开始,不断改革,精干主业,分流辅业,减少“吃铜”人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有效遏制住3年亏损,终于在2000年实现利润22万元。

2003年、2005年,由于矿山资源日益枯竭和企业亏损,易门铜矿通过实施“关闭破产”和“债转股”政策,改革改制成立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结束50余年工厂制企业模式。

2018年,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的要求,玉溪矿业完成新一轮改革。玉溪矿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借助政策东风,顺利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位于绿汁镇的苏联专家楼、木奔选厂、三家厂悬索桥等核心物项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史的一幕缩影。其中绿汁电影院、苏联专家楼、木奔大桥被认定为易门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20年,易门县政府联合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国家第四批工业遗产,并将易门铜矿作为绿汁镇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沉积,将工业遗产保护与绿汁镇特色小镇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打造工业遗产特色旅游,推进绿汁滇铜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滇铜特色景观园、工业电影主题园、工业博物馆等,促进绿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让易门铜矿涅新生。

代表性建筑

三家厂悬索桥、木奔选厂、易门矿务局机修厂、苏联专家楼等。

三家厂吊桥

三家厂吊桥,建于1967 年,全长50米,跨绿汁江,为邑梅公路与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狮山分矿相连接的重要桥梁,现状保存较好,车辆仍能通行。

参考资料

绿汁水暖 铜矿明珠——记“国家第四批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门户网站.2022-06-27

易门铜矿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云南网.2022-06-27

深度报道|易门铜矿:散落于绿汁江大峡谷的工业遗珠.玉溪网.2022-06-27

【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工业遗产网.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