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溪藤

溪藤

溪藤是指浙江省传统名纸。唐、宋时期,浙江一带多采用古藤造纸,故名“藤纸”。曹娥江干流流经浙江省绍兴市州一段称剡溪,当地盛产古藤,即剡溪藤。把这种古藤用来造纸,纸名就叫“剡藤”、“溪藤”或“藤纸”。

词语读音

拼音:xī téng

注音:ㄒㄧ ㄊㄥˊ

词语释义

词语:溪藤

拼音:xī téng

解释:1、指剡溪纸。浙江剡溪所产的藤制纸最为有名。

词语来历

浙江传统名纸。唐、宋时,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

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剡故嵊地,奉化区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因之纸名“剡藤”。

苏轼《和人求笔迹》:“从此剡藤真可吊。”王十朋注:“唐舒元舆作《吊剡溪藤文》,言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藤者也。剡藤可作纸。”又苏轼《孙莘老求墨抄亭》诗:“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浙江通志·物产》引《元和郡县志》:“余杭县由拳村出好藤纸。”又引《嵊志》:“剡藤纸名擅天下,式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笺,莹润如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堂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者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曰敲冰纸,今莫有传其术者。”

相关古诗

〔原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

这首诗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当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省德平镇,他的朋友黄介(字几复)任四会市(今属广东省)知县。他们都居住在滨海地区。前句化用《左传》中楚子对齐桓公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市,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萧萧,伴随着他的读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偏居荒蛮之地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这是黄庭坚寄给朋友黄几复(名介)一首诗中的名句。当时,黄庭坚人在山东省,黄几复人在广东省,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

黄几复是黄庭坚故交,但两人长久不见面了。此时黄庭坚相念黄几复,明知书信难达,还是无限激情地回忆了当年相聚时佳酒助兴下的良辰美景,所以说是“桃李春风一杯酒”,其少年情怀,春风得意,可见一斑。

但是下句则为另一番情景:江湖飘泊,又有萧萧夜雨,而且掐指算来,独对孤灯已有十年了。以“江湖夜雨”对“桃李春风”,巨大的反差,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与欢乐。以“十年灯”与“一杯酒”相对,更是进一层:不仅在时间上给人以“长夜难熬”的感觉,还突出了作者独对孤灯的沉重和思念的辛苦。

两句诗在当时就很受人赏识,《王直方诗话》云:“张耒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奇就奇在以寻常语表现了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和感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