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是由科学出版社在2013年4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光华。

内容简介

《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可供土木工程,尤其是从事地基基础设计、处理和研究的同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1章地基沉降计算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沉降计算研究的现状

12地基沉降变形的机理

13现行沉降计算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14地基应力计算

15现行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介绍

151压缩模量法

152弹性力学方法

153砂土地基的沉降计算

154利用压板荷载试验计算基础的沉降

16小结

17展望

第2章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研究

21非线性双曲线模型法

211概述

212双曲线模型法

213应用步骤

214试验检验及应用

215在残积土地基上的应用

216结论

22非线性沉降计算的原状土双曲线切线模量法

221概述

222原状土的切线模量法

223依据荷载试验确定计算参数

224切线模量与应力水平的关系

225工程应用和验证

226结论

23非线性沉降计算的原状土割线模量法

231概述

232原状土割线模量法

233原状土割线模量方程的建立

234割线模量中参数的分析和确定

235应用和验证

236结论

24任意曲线的切线模量法

241概述

242任意曲线的切线模量法

243用试验数据直接求切线模量的应用和验证

244工程应用

25用旁压和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切线模量法的参数

251概述

252旁压试验的基本原理

253旁压试验的特征参数确定

254由旁压试验的特征参数确定岩土体参数

255旁压试验曲线推导荷载试验曲线的方法

256旁压试验确定地层初始切线模量

257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强度参数

258基于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参数计算地基沉降

259结论

26考虑地基压缩层深度的地基沉降简易计算方法

261概述

262地基压缩层深度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63利用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验证地基压缩层深度

264利用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确定的地基压缩层深度

265修正的地基沉降弹性理论计算方法

266结论

第3章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的应用

31采用割线模量修正的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

311概述

312地基柔度(刚度)矩阵的建立

313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

314割线模量修正的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

315相关参数的确定

316工程实例

317在筏板基础中的应用

318小结

32切线模量法在复杂荷载下地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321概述

322工程实例

323小结

33切线模量法在桩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331单桩沉降机理

332单桩非线性沉降计算的原状土切线模量法

333算例计算

334小结

34基于切线模量法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341概述

342基于原状土切线模量法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343切线模量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344小结

35基于切线模量法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研究

351概述

352地基优化设计的方法

353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及其应用

354小结

36切线模量法在合理确定地基承载力中的应用

361地基的破坏形式及曲线特点

362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临塑承载力

363目前地基承载力取用及规范等确定地基承载力中存在的问题

364地基承载力确定的新方法

365地基承载力确定的案例分析

366比萨斜塔地基承载力的研究

367珊瑚礁岩地基承载力的研究

37切线模量法在CM复合地基设计中的应用

371CM三维高强复合地基的介绍

372CM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切线模量法

373垫层作用的考虑

374方法的计算参数

375方法的程序设计

376工程案例分析

377CM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切线模量法与规范法的比较

38基于原位试验确定高层建筑岩石地基承载力的应用

381概述

382原位压板试验确定岩基承载力

383沉降分析

384结果分析

385结论

39基于原位试验设计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应用

391概述

392工程概况

393压板荷载试验结果

394地基承载力的分析

395基础沉降及受力计算

396基础板厚抗冲切验算和配筋

397实测结果

398结论

第4章工程案例

41荔湾商业大厦地基设计

411工程概况

412地质情况

413优化基础方案的可能性及存在的问题

414不同土层厚度基础的沉降分析

415荷载不均匀引起基础沉降差的处理

416整体基础的沉降及倾斜分析

417现场压板试验结果

418小结

42杨箕综合楼地基设计

421工程概况

4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23优化目的及内容

424桩基础及筏基基础计算

425现场荷载试验结果

426小结

43德华大厦地基处理设计

431工程概况

432工程地质情况

433地基土荷载板试验结果

434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435地基处理方案

436现场荷载试验结果

437优化计算分析

438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439小结

44淘金家园地基处理设计

441工程概况

44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43基础持力层荷载试验及分析

444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及分析

445现场监测结果

446小结

45丽源居地基处理设计

451工程概况

45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53计算分析内容

454地基优化及承载力、沉降复核

455结论和建议

46现场压板静载试验工程案例

461东莞某工程地基压板荷载试验

462广州某工程地基压板荷载试验

第5章结论和展望

序言

地基沉降计算是土力学中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内容,自太沙基1925年出版第一部《土力学》至今近百年,地基沉降算不准的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致严重影响到地基处理设计的水平和科学性,或使设计过于保守而浪费,或过于冒进而造成事故。目前,工程上应用最多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地基设计规范中的分层总和法,该法要在理论计算结果上乘以一个02~14的经验系数进行修正,相差达7倍,说明目前地基沉降计算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用于计算的土体参数不能很好地反映原状土体的变形特性和受力状态的影响。由室内试验确定的土样参数与实际原位土体的参数差异较大,所以只能通过工程实测与理论计算的对比总结出一套经验系数来修正理论计算值。由于室内试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原位土的实际特性,即使采用现代的数值计算和复杂的本构模型也难以使计算更准确,而根本办法是改进土的参数的获取方法,使其能更真实地反映工程中土的变形特性,提高土的计算参数的准确性。为此,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从原位土的压板荷载试验曲线来获取原位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非线性变模量参数的方法,然后将其用于分层总和法或有限元数值方法来计算地基沉降。由于这样获取的参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工程原位土的原状性和应力状态的非线性,因此可以克服以往由室内试验来确定参数的不足,使计算准确性大为提高,解决了长期困扰土力学中地基沉降计算不准的这一科学难题,并进一步发展了利用其他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原位土参数方法的研究,如旁压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在研究中,根据土的压板试验的ps曲线的特点,分别建立了双曲线切线模量法、割线模量法和一般曲线下的切线模量法,将新方法应用于桩基和各种基础的沉降计算,并应用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计算,进行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优化研究,实现了“缺多少补多少”的地基处理优化设计。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大大提高地基处理设计的水平,节省地基处理的费用,为地基处理设计实现由目前的承载力控制向变形控制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可进一步推动土力学的研究。新方法促使土力学研究从以往的注重室内土样试验的研究向以原位土的力学特性为主开展研究的原位土力学的方向发展,使土力学理论能更好地符合工程实际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作者自1997年在《地基处理》杂志第1期上发表《基础非线性沉降变形计算的双曲线模型法》以来,历经了十多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新方法,并付诸工程应用,包括最近用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岛头过渡段的地基评价。本书内容是作者过去十多年来带领学生和同事们在这一方向上开展研究的一些成果及工程实践的总结,书中还附有一些实际工程案例和试验的完整资料,可供读者进一步研究参考。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也在进行,希望有兴趣的同行一起为土力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取得新的发展和应用而共同努力!

本书的整理得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的大力帮助,他们是张玉成、温勇、姚丽娜、王恩麒、刘惠康、范泽、张明飞、陈富强、官大庶、朱思军、乔有梁、姜燕、王鹏华、刘鹏、骆以道、王俊辉、苏卜坤、陈伟超、刘琼和彭长学等。书中的工程案例是在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同事们的参与下完成的,他们是李思平、杜秀忠、张君禄、蔡小英、曾进群、李川、方大勇、周辉、李德吉、李艳华、梁华和陈夫等。在此,对他们的帮助以及其他给予帮助的同志一并表示感谢!

孙钧院士热情为本书作序表示衷心感谢!

杨涵斌

2013年1月6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