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芋兰(花廉芋螺:Nervilia plicata),是兰科芋兰属的植物。

形态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5-10毫米。叶1枚,在花凋谢后长出,上面暗绿色,有时带紫绿色,背面绿色或暗红色,质地较厚,干后绿色,带圆的心形,长7.5-11厘米,宽10-1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全缘,具20-30条在叶两面隆起的粗脉,两面的脉上、脉间和边缘均有粗毛;叶柄长1.5-3厘米。花葶高12-20厘米,下部具2-3枚常多少带紫红色的筒状鞘。

总状花序具2(-3)朵花;花苞片披针形,短小,先端渐尖,较子房和花梗短;子房椭圆形,具棱,无毛,长5-7毫米,具长约5毫米、向下弯曲的细花梗;花多少下垂,半张开;萼片和花瓣棕黄色或淡红色,具紫红色脉,近等大,线状长圆形,长20-2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渐尖;唇瓣带白色或淡红色,具紫红色脉,凹陷,摊平后为近菱状长椭圆形,长18-20毫米,宽10-12毫米,内面无毛,近中部不明显的3浅裂;侧裂片小,先端钝圆或钝,直立,围抱蕊柱;中裂片明显较侧裂片大,近四方形或卵形,先端有时略凹缺;蕊柱长约10毫米。花期5-6月。

主要变种

紫花芋兰(Nervilia plicata (Andr.) Schltr. var.purpurea (Hayata) S. S. Ying):该变种的叶片质地薄,上面暗绿色而略具有绿色斑块,脉间具疏生的刚毛,背面紫红色或略带紫红色;花苞片倒披针形,明显较子房和花梗长;花较小,萼片长1.2-1.7厘米;唇瓣紫红色或淡紫色,内面从基部至先端具1条隆起纵脊等易与原变种区别。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高雄市)。生长于海拔200-500米的山地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菲律宾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东南部(文县)、福建省(同安)、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的林下或沟谷阴湿处。毛叶芋兰大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稠密灌木林的隙地。光照以漫射光为主,或者有短时直射光。土壤为赤红壤,pH值为4.5-6.5。

栽培技术

选地:毛叶芋兰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应选择排水良好,适度遮阴,避开直射光的环境和富含有机质的疏松壤土和砂壤土,酸碱度适宜的土壤为植地。

栽植:采集毛叶芋兰植株时,需带有原土壤,使植株带有一定数量的共生细菌,以提高成活率和促进生长发育。上半年采种和移植的成活率较高,生长较快。毛叶芋兰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一般为2-6厘米,最大的叶片不超过10厘米。叶片大小与块茎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以块茎为种苗时,块基长和宽在1厘米以上,株行距采用10厘米×10厘米,块基长和宽在1厘米以下的,株行距用6厘米×6厘米。根据观察,只要植间的叶片不相互覆盖,适度密植可促进植株叶片加速增长,长势旺盛。

管理:毛叶芋兰是喜阴湿的植物,但又怕过度阴湿。在适宜遮阴环境下生长的毛叶芋兰,其叶柄长0.5-1.5厘米,叶片贴近地面。当遮阴度过大时,叶柄徒长高举,纤细,叶片远离地面,应及时掀去部分遮盖物,增加光线。当遮阴度过小时,叶片增长速度慢或停止增长,叶片小叶缘向地下路反卷,此时应添加遮盖物。毛叶芋兰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度,提供生长所需水份,但应防止土壤积水,否则会造成植株烂根死亡。

物种保护

列入CITES附录 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毛叶芋兰.中国植物志.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