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布尔加科夫(Sergei Nikolayevich Bulgakov)是一位俄罗斯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东正教神学家,出生于1871年。他曾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后来转向神学。1922年,他乘哲学船离开苏联,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一位基督教社会主义者和东正教神秘主义者,曾担任过俄罗斯帝国国家杜马成员。他被强行剥夺了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莫斯科帝国大学法律系的校友,也是一位杰出的系统神学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系统神学家之一。布尔加科夫还是母亲玛丽亚·斯科布特索娃的精神导师和告解者,后者于2004年1月16日被普世牧首圣会封为圣人。布尔加科夫于1944年逝世,安葬于圣热讷维耶夫代布瓦俄罗斯公墓。
人物简介
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布尔加科夫(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 1871-1944),也作布加哥夫,俄罗斯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东正教神学家。他早年研究并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以来转向宗教思考,并将基督教神学一支——索非亚学说(Sophiology,另译为智慧说、智学)发展至极。
生平履历
早年生活
“我出生于神职之家,这一点永远地决定了我的本性。这是我的土壤,坚决地召唤我,并且经过多年以后将我引到祭坛的土壤。”
—— 谢尔盖·布尔加科夫
旧历1871年6月16日,谢尔盖·布尔加科夫在俄国奥廖尔省小城利夫内(Livny)诞生。19世纪70年代对俄罗斯而言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农奴制改革带来的剧变为长期压抑的俄国农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乡镇经济、文艺全面复苏,地方自治开始实施,司法系统正式建立,这些无不昭示着一场解放。值此,布尔加科夫家族却并没有太多改变,他们已6代从事神职,而新成员谢尔盖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幼年起便就读于教会学校。谢尔盖·布尔加科夫童年时代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认识,都是通过教会和礼拜活动获得的。但与同时代俄国青年相似的是,一场普遍的精神危机使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对神的信仰同对沙皇的崇拜一样烟消云散,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关于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新观念在俄国风行一时。布尔加科夫坦白,“我不假思索的站到了革命一边以对抗沙皇专制与独裁……我很自然的抛弃了宗教信仰,几乎未假以任何思想斗争”。但他又解释道,“不是从有到无,而是从一种信仰到另一种信仰,遥远而空洞,但仍是一种信仰,拥有它自己尊重的对象”
“合法马克思主义”
“……力求做到以信仰和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服务,竭尽我的智慧来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我的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这个目的。”
—— 谢尔盖·布尔加科夫
到19 世纪末,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文化界和文化青年中成为重要的潮流。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为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所吸引, 在大学期间转为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
1888年,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离开了教会学校,进入普通中学,1890年考入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律系,1894年毕业于该校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考察回国后在基辅国立大学(1901-1906)任教,撰写《资本主义与乡土经济》(Capitalism and Agriculture ,1901),以此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从大学毕业到19世纪末,是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世界观的“合法马克思主义”(Legal Marxism)和社会民主主义时期。但他同样承认, 自己“信奉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及其在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神学的回归
“精神上的感知,理念的被感知,便是美。美是世界的绝对性因素,就像逻各斯一样。它是对上帝的的三个位格
——圣灵的新发现。”
——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亘古不灭之光》
世纪之交,布尔加科夫从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并在与列夫·托尔斯泰、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宗教思想家的交流中重拾东正教,这种转变也是别尔嘉耶夫、弗兰克、彼得·司徒卢威等一批白银时代俄国哲学家的共同经历。在《从马克思主义到唯心主义》(From Marxism to idealism,1903)一书中,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阐述了这场变化的过程,并尝试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批判——“社会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从宇宙论和神学的语言翻译为政治经济学语言的对犹太人千禧年说的改写, 而这一千禧年说的全部登场人物( dramatis personae) 则因此得到了经济学上的解释。上帝的选民, 救世思想的拥有者, 或者如后来的基督教宗派主义所说的‘圣徒’ 民族, 被具有特殊的无产阶级灵魂和特殊的革命使命的‘无产阶级’所取代。……魔鬼撒旦和彼列的角色自然落在了被视为形而上学的恶的代表的资本家的头上。”
从世纪初到1917年,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积极参加了俄罗斯二十世纪初的宗教哲学复兴运动,出版了《英雄主义与苦修精神》(载《路标》文集,1909)、《两城——社会理想的本质研究》(1911)布尔加科夫在这个时期只是勾勒出自己索非亚观念的轮廓,并在《经济哲学》(1912) 里首次加以表述。但这些观念仍是很简略、初步的。此后发表的《亘古不灭之光》(1917)是一部详尽的索菲亚论著作,其中有历史概述,在关于神、世界和人的所有部分里也对索菲亚主题进行了彻底的考察。在体验过向信仰和教会回归后,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于1918年接受神职。苏俄内战 ( the Russian Civil War ) 期间布尔加科夫辗转克里米亚半岛从事教学和著述,并完成了《哲学的悲剧》和《名称哲学》两部著作。在创作《哲学的悲剧》(1920) 一书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学术方向过渡到神学领域。
1922年底,布尔加科夫遭遇“哲学船事件”被苏维埃政府驱逐出境
,途经君士坦丁堡转到布拉格,1925年以后一直住在巴黎,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大小“三部曲”,述及东正教神学的许多方面和题目。“小三部曲”有《烧不毁的荆棘》(1927)——对东正教圣母崇拜的教义解释;《新郎的朋友》(1927)——论东正教对先行者(施洗约翰)的崇拜;《雅各的梯子》(1929)——论天使。他在“大三部曲”中展开了自己的“神人论”正教神学体系:《上帝的羔羊》(1933)——论基督;《安慰者》(1936)——论圣灵;《羔羊的新娘》(1945)——论造物主与受造物、教会和末世论等。他在巴黎东正教神学院任信条神学系主任,直至1944年7月12日因喉癌逝世。
主要著作
英文译本
英文版著作封面(10张)
中文译本
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
人们在探究俄罗斯文化与“俄罗斯灵魂”的深层奥秘时,都不可避免地追溯到东正教传统。而中国学界和大众对基督教的认知主要来自西方,对东正教方面则知之甚少。基督教三大派系的基本信条是共同的,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历史进程的不同,东正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在对《圣经》与圣传的理解、教会观念、教义信条、圣事礼仪和宗教伦理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于天主教和新教的表现形式。现代俄罗斯哲学家和东正教神学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一书就是作者对东正教的这些基本特点的简要阐释。本书系一部介绍东正教的简明著作。全书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1-6)集中阐述了东正教的教会学说,后一部分(7-18)分别说明东正教的其他方面的特点。全书具有概括性、探讨性、比较性的特征,简单明了地介绍东正教这一为中国读者所不熟悉的基督教教派,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亘古不灭之光 —— 观察与思辩
争议与成就
宗教异端
“索非亚位于上帝与世界之间、造物主与造物之间, 但它既不是前者, 也不是后者, 而是某种完全特殊的、同时连结和区分两者的东西。索菲亚是上帝创世活动的第一参与者, 作为爱中之爱, 对爱的爱, 索菲亚拥有个性和身份, 是主体, 或者用神学语言说, 是位格; 当然, 索菲娅有别于圣三位一体的位格, 它是独特的, 另外意义上的位格, 第四个位格。” —— 谢尔盖·布尔加科夫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对于索菲亚学说的理论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1935年,
大主教谢拉菲姆(索博列夫)就撰写了大部头反对著作《关于神的智慧索菲亚的新学说》。除了广泛的教义上的批判之外,作者坚决断定布尔加科夫的索非亚论,还有部分弗洛连斯基的索菲亚论与诺斯底教和喀巴拉学说之间具有某种近似关系。同年,在莫斯科牧首区和国外卡尔洛沃主教公会( КарловацкийСинод) 的命令中对布尔加科夫学说进行谴责。这个命令是在弗·洛斯基对布尔加科夫索菲亚论的批判以及他后来出版的小册子《关于索菲亚的争论》(1936) 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至今仍然是对索菲亚论诸多批判中的上乘之作。
对索菲亚学说的贡献
索菲亚学说(Sophiology)在词源学上来自于希腊语Σοφ?α(Sophia),是“智慧”之意。“智慧通晓过去预知未来。她懂得如何翻译人们的话语以及如何处理问题。她知道上帝将要行使的奇迹,以及历史运动将要如何的发展。”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努力把关于被造物的索非亚性,索菲亚在“神那里有根源”的一般论题附加于对物质和经济,人间劳动生活的宗教证明上,他追随陀思妥耶夫斯基,发展一个民间主题,即“母亲- 大地”就是圣母,是能够回应神、与神协作的力量,它有能力使神人化身。至于说历史主义,那么与弗洛连斯基以及大部分柏拉图主义学说不同,布尔加科夫固有一种对现象的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在他那里,世界的存在呈现为神人的过程,它不但包括历史,而且也包括历史的超历史的完成、末世论,它还实现世界与自己神圣的意图- 原型重新结合:用布尔加科夫学说的语言说,就是“被造的索菲亚与神的索菲亚结合”。
“在一篇纪念谢尔盖神父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里,曾经是其学生的什梅曼(1921 - 1983) 写道:“看着他,跟随他……,我全身心感觉到:不,这个人不是异端分子,相反,他整个地闪耀出东正教里包含的最重要、最真实的东西。与此同时,阅读他的著作,尝试在他的大部头巨著中跟踪复杂的‘神的索非亚’和‘被造索菲亚’复杂的辩证法时……我同样强烈地感觉到:不是这样的,这里说的不是那个东西。”对弗洛罗夫斯基和洛斯基之后的什梅曼这代人而言,俄罗斯索菲亚学说不再是真正有争议的和有现实意义的对象。深入考察索菲亚学说的整个道路之后,我们可以理解:索菲亚论的命运实际上已由历史解决了。
逸闻
谢尔盖·布尔加科夫与姓氏相同的文学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1891—1940)因生活年代相似而曾被误作为后者。М ·А·布尔加科夫因其名作《大师和玛格丽特》而在世界享有盛誉。有趣的是,文学家布尔加科夫对神学家布尔加科夫的神学著作是比较了解的。谢尔盖·布尔加科夫具有深厚的宗教背景,而且在М ·А·布尔加科夫的小说中,从人物原型、叙事结构到主题思想,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