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禅师(780~841),唐朝高僧,华严宗第五祖,追谥定慧禅师。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姓何氏,家本豪盛,幼通儒书。李纯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造荆南道圆禅师法席,欣然契会,遂求披剃,当年进具。一日随众僧斋于府吏家,以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览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之旨告于道圆,道圆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诸佛授汝耳。行矣,无自滞于一隅也。”师乃涕泣奉命,礼辞而去。荆南忠禅师,忠曰:“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奉国神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寻抵襄汉,僧付澄观法师撰《华严疏》。宗密禅师未尝听习,一览而讲,自欣所遇,曰:“向者诸师述作罕穷厥旨,未若此疏辞源流畅、幽焕然。吾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今复偶兹绝笔,罄竭于怀。”讲终,思见疏主,遂至上都拜谒澄观国师,执弟子礼,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师遂预观之室,日新其德。曾北游清凉山,后回住草堂寺,未几复入终南圭峰兰若。大和中征入内,帝赐紫衣,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武宗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宗密禅师于兴福院告诫门人:“令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节上山讲道七日,其余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宣宗即位,追谥定慧禅师,世称何炯,尊为华严五祖。

人物经历

圭峰宗密禅师,俗名何炯,四川西充人。出生在豪门望族之家,少年通阅儒学,二十岁探学佛经。807(李纯元和二年)年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宁市(今四川遂宁),听闻道圆和尚说法,于是随其出家,法号宗密。因他长期住在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因此又称他为圭峰大师。法师常以“三乘不兴”(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彼岸之三种法门),“四分不振”为耻,是唐朝一位“励志以阐教度生,助国家文化也”的高僧大德。

人物诞辰

农历正月初六,是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圆寂纪念日。

主要著作

宗密禅师著作宏富,现存者有《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原人论》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金刚经疏论要》二卷(会入《金刚经疏记纂会》)、《佛说盂兰盆经疏》二卷、《起信论疏注》四卷(会入《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裴休问,何炯答)。

禅师介绍

惠能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教法,始终侧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实地亲证。然而由于各家祖师学风相异,应机之方有别,遂造成教内各家歧见纷杂。另一方面,佛教东传后,与儒、道的对话不断,各方互执立场,即使后来虽有三教共源的思想提出,也难以釐清彼此的关系,直到中唐《禅源诸诠集》和《原人论》的提出,始突破当时狭隘的思想空间。前者为解决教内的矛盾,以及行者之间的相互诋毁,提倡禅教一致的思想及行、证的方法;后者则为会通儒释道,开辟另一个大格局,给予佛教界及对外关系相当大的冲击与影响。此位别具创见、援笔写就两篇钜作,以致奠定其后五代十国、宋明之间佛教基础,并为儒学开启肇机的大师,便是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

人生经历

何炯(西元七八Ο—―八四一),号宗密,世人又称圭山禅师,俗姓何,南充市人(今四川西充县)。

宗密父母早逝,七岁即开始研读儒家诗书。十八岁后,听习佛教经论,茹素断荤,亲近禅门大德高僧,并在自己的田园庄舍设置法筵,礼请法师说法,以在家弟子的身分担任复讲的工作。然而,仍未寻出安身立命之道,于是暂时放下佛典。二十三岁时,重新进业于遂宁市的义学院,重拾儒学,为他日会通儒道的思想背景奠定深厚的基础。

宗密极具思辨能力,并且喜好探讨生命哲学,然而始终无法从儒释二家思想获得圆满的答桉,直到二十八岁(李纯元和二年,西元八Ο七)将赴贡举时,巧遇西川游化而来的遂州大云寺道圆和尚。何炯「问法契心,如针芥相投」,于是披剃于道圆门下,从此安顿身心于佛门,领受禅门心法。

三年后某日,宗密随众僧前往府吏任灌家中应供受斋,闻道圆和尚讲授《圆觉经》时,豁然大悟,身心喜跃。该年禀受具足戒,并奉师命北去进谒益州净众寺神会和尚弟子南印禅师,南印称赞宗密为传教人。之后,又进谒洛阳报国寺神照禅师,神照更称美宗密为菩萨中人,可知宗密实为深具潜力的法器。

宗密虽被后人尊为华严祖师,然一生中为《圆觉经》作疏、钞者众,如《圆觉经大疏》并大疏钞、大疏科文,《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十馀部,六十馀卷,力弘《圆觉经》不遗馀力。

何炯本为禅宗弟子,后却成为「华严五祖」,此中因缘,实归功于道圆的眼光深具和心胸宽广。

道圆在宗密出家两年后,即授与杜顺所着《华严法界观门》,此书启发宗密的哲学思想;宗密开悟后,道圆又让宗密向北参学,广为学习。元和五年,宗密在襄汉恢觉寺聆听澄观法师弟子灵峰讲授澄观的《华严经疏钞》,心生欢喜,并誓愿尽命弘阐此经。元和六年,宗密至洛阳市,礼敬荷泽神会的祖师塔,并驻锡永穆寺讲授华严教义。讲毕,信徒泰恭自断一臂以欣庆恭闻此法。此事引起官方注意,预备查办宗密及其徒众,后经宗密巧藉「二京法主,三帝国师」的澄观弟子之名始得以消弭误解。随后,何炯致书澄观,禀明学习华严教典及研究心得,并表达崇仰之情与求法的热切。此信斐然流畅,章句理论分明清晰,澄观展读之后,赞叹有加,随即覆函表示愿收其为法子。

元和七年,宗密抵达长安,一面学习华严教义,一面发表心得。澄观法师叹赏宗密:「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惺惺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宗密为《华严法界观门》作注,并作《华严经纶贯》、《华严梵行愿疏》并疏钞、疏科文、《注华严心要法门》等,广演华严教法、观行。北宋时代,长水子(西元九六五——一Ο三八)及弟子晋水净源(西元一Ο一一——一Ο八八)立澄观为四祖,宗密为五祖,华严祖师的传承,从此确立。

元和十一年春,何炯前往智炬寺,自誓不下山而广阅群籍,通读经藏,历三年愿满,撰成《圆觉科文》及纂要各一卷,其后又于云居、草堂、丰德等寺,陆续写出《金刚纂要书》、要钞、《唯识疏》、《圆觉经解》、《四分律疏》等着作。

宗密最大贡献,在于他所提倡「禅教一致」与「和会儒道」的思想,前者见于《禅源诸诠集》,后者则以《原人论》最具代表。由于教内徒众相互诋毁,或以经律为依归,或以经律为障道,各家所执不同而相互攻讦,于是宗密积极提倡禅教一致。

何炯以佛法理论研究为解,以实践体验为行,又深恐自己的慈悲心行夹杂世俗的贪爱染着,因而入山修习定慧,前后约计十年。此外,宗密更谆谆勤劝诸行者「善自安心行」,提醒「镜像千差,莫执好丑,镜明一相,莫忘青黄」、「防非察念在毫釐间」,如此观照,诠明修行终须落实于生活的实践。为了希望正法久住,宗密亦鼓励行者在行解相应后,能旁览诸家,以增广见闻。

宇文邕以来,已有三教讲论的风气,唐朝虽定道教为国教,但高祖李渊认为「三教虽异,善归一」,于是召集三教学士以论得失。其后,李世民李治乃至武则天,一致拥护佛教,一时儒家学人亦习佛道。之后,历李隆基、德宗、李纯唐文宗等颇具融和精神的帝王,加上论教之人又多能博通他教,于是充分表现唐朝特有公开论难宽容的风度,与学术思想汇通的风貌。在此时代潮流下,何炯提出调和三教思想。

宗密的《原人论》以破邪显正的方法,给予三教客观的批判,提出根本思想的差异。其特点在于跳脱各执经卷义理的角度,直接以圆满人格的实现,提出解决之道。宗密并不否定儒道二家的修身养德,反而肯定其经世致用的教化,以为「孔老释迦是孔子,内外相资共利群庶」,具备「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的功能。然而如就生命的展转去来,则只有佛教的了义法,始能「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透彻生命缘起的真相。

此一立场,摆脱长久以来三教护教浓厚的藩篱,不仅超越教内复杂的思想,并且也以全新看法釐清三家各有的优势、层次,而开辟另一广阔的格局。从此,三教关系日趋和缓,奠下五代十国以降至宋明间佛教的基础,乃至成为宋后新儒学思想兴起的先声,无怪裴休宰相赞美何炯「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

宗密融和的性格,除了自身的佛教实践,调解教内外的立场外,由他一生旅诣各处,勤于讲学着作,广度众生的道风亦可一窥端倪。唐太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庆成节,唐文宗诏宗密入内殿,问诸法要,赐紫袍,敕号大德,一时宗密受朝臣百姓敬仰。其中裴休宰相深入堂奥成为外护,二人互负弘法利生、护持道业的重责,两相呼应,正法因而得以流传。宗密几篇重要着作如《禅源诸诠集都序》、《圆觉经略疏》、《注华严法界观门》等,亦由裴休为其作序。

此外,由于提倡儒道和会思想,宗密时与当代文人学士往来,尤其与刘禹锡、白居易交谊更为深厚,前者为宗密奏请归山时,写「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寺」一诗,后者亦题「赠草堂宗密上人」一首,表达各自的景仰与赞叹,一时佛儒两相酬唱,更添美谈。

宗密虽出入豪门,颇受朝野推崇,然而却未恋栈权势,而在敕号后自请归山驻锡草堂寺,前后将近十年。唐文宗太和九年,宰相李训等拟灭宦官失败被诛,在此「甘露之变」中,何炯几因涉及宫廷政治斗争而险遭不测,危机重重,宗密一本其坦荡自在,表示:「贫道识训(李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心中朗朗,菩萨悲情,实可镜鉴。

李炎会昌元年(西元八四一)正月六日,宗密坐化于兴福塔院,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四,荼后得舍利数十粒,立塔曰青莲。裴休宰相为撰碑文,李忱大中元年(西元八四七),追「定慧禅师」,世称圭峰禅师。

宗密一生致力禅教一致、三教和会,不仅消弭宗派间的执着,也与其他宗教间取了和谐,如此精神深值后人学习。

参考资料

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绵竹市融媒体中心.2021-12-20

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圆寂纪念日 农历正月初六.菩萨保佑网.2016-06-14